第一節 國際油價變動概況與階段劃分(1 / 3)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際石油價格總體上經曆了由低價到暴漲,又到低落,再次暴漲,上下波動五個階段。

一、1945~1972年

這一階段國際油價變動的特點是穩中微升,基本穩定,其具體又可分為兩個時期:

(一)1945~1959年:美國由石油主要供應國變為淨進口國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世界石油工業恢複生產,中東逐步確立石油出口地位。

二戰後,除美國外,大多數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處於戰後重建階段。1954年以前主要由美國向全球提供石油,其出口比重在世界石油出口比重中占據60% 以上。同時,在“馬歇爾計劃”下,西歐建立起大量的煉油廠,美國向其提供中東原油,並要求以美元支付,其價格高於中東石油價格,西歐的石油市場完全被美國所壟斷。

不過,隨著美國汽車和石油化工的興起,石油需求快速增長,美國開始從石油淨出口國變為淨進口國。中東石油公司通過爭取與西方大石油公司利潤對半分成和石油國有化,逐漸掌握了本國石油資源,並擺脫西方大石油公司對中東石油生產、儲運、煉製、銷售以及原油標價的決定權,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石油出口的中心。由此,世界原油定價體係也改變為以沙特阿拉伯輕油價格為基準。

這個階段原油價格低且波動不大,總體呈現緩慢增長勢頭。1945年美國石油的進口價約為1.22美元/桶,到1948年迅速上升到2.60美元/桶,之後大體保持平穩,1960年達到2.88美元/桶。同期,1945年阿拉伯輕油標價為1.05美元/桶,1960年為1.90美元/桶,其間最高時期是1958~1959年2.08美元/桶。

(二)1960~1972年:歐佩克成為世界主要石油供應者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歐佩克成為世界主要石油供應者,並在國際油價中發揮重要作用,產油國共同維護油價。

20世紀60年代初,壟斷中東石油、被稱為“七姊妹”的美孚、埃克森、殼牌等西方七大石油公司大幅度降低石油標價,促使中東石油國為穩定標價走向聯合。1960年9月14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即歐佩克)宣告成立,最初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的委內瑞拉,後來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也加入該組織。歐佩克擁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77%,5個創始國的石油出口量占到世界石油出口量的81.4%。

雖然,美國仍向世界提供石油,1963年供油份額仍維持在50% 以上,但歐佩克成立後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標價恢複到1960年前的水平。這一期間,國際油價平均約1.80美元/桶,僅為煤炭價格的一半左右。歐佩克的出現,改變了石油力量的版圖。到1971年3月,歐佩克已經取代美國石油生產商的地位,成為世界主要的石油供應者,並在國際石油價格的決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1973~1990年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歐佩克運用石油武器打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石油的提價、減產、禁運措施,使得國際石油價格暴漲。石油價格出現三次高峰,即三次危機。

(一)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10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歐佩克阿拉伯國家決定用石油武器助戰。10月16日,歐佩克將石油價格提高到3.011美元/桶,第二天又進行石油減產,並對西方國家石油禁運,使得美、日、歐等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到1974年1月1日,油價已經上升到11.65美元/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收支赤字擴大,最終引發1975年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在這次危機期間,6個月內國際市場每天石油供應減少260萬桶,原油價格由3美元/桶上升到12美元/桶,提高了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