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美石油需求與價格變動相關性分析(1 / 2)

石油價格的飛漲引起人們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不少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或學者將原因主要歸結於中國等新興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比如,德意誌銀行的經濟學家喬治·巴克利認為,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充分說明了為什麼石油價格會如此大幅度上升”。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也認為,油價上漲不是無法控製的投機行為所造成,而主要是尋找新油源越來越難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飛速發展所致,並認為最近幾年油價上漲不可避免。本節以世界石油消費最多的兩個國家(美國與中國)的石油需求與價格變動相關性作一比較分析,看看是否近年石油價格的上漲主要是由中國需求推動所致。

一、中國石油需求狀況

(一)中國原油和石油產品淨進口狀況

無疑,近2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不斷擴大。本世紀以來,中國的原油淨進口量在逐年增長。雖然成品油中汽油、石腦油是淨出口,石蠟、未煆燒或已煆燒石油焦也是淨出口,但總體上原油和石油產品則是淨進口,並且規模增大。反映的是從1990~2007年中國石油和石油產品淨進口情況。

反映的是2007年中國原油與石油產品的產量、進出口等情況。從中可見,除汽油外,其他石油產品和原油均進口大於出口,其中原油和燃料油對外依存度高達46%以上。

反映的是2004~2009年中國原油表觀消費量和石油表觀消費量(國內原油產量+原油和全部石油產品淨進口量)的變化情況以及石油進口情況。十分明顯,近六年原油和石油表觀消費量逐年上升。2009年中國石油淨進口量21888.5萬噸,石油表觀消費量40837.5萬噸,石油對外依存度由2008年的51.4%上升至53.6%;原油淨進口量19862萬噸,原油表觀消費量38810.9萬噸,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1.2%。2003~2008年原油和石油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長均達到7.9%,2009年又分別增長了6.2%和4.6%。

2007年11月7日國際能源機構發表報告稱,鑒於中國和印度經濟高速增長等原因,世界能源需求到2030年將增長五成以上,原油價格在2030年最高可能超過每桶150美元。

(二)中國的日石油消費量與人均石油消費量

不管怎麼說,將石油價格上漲都歸結於中國等新興工業國家是不客觀的,雖然從石油消費的絕對量來看,中國和印度人口數量龐大使得石油消費絕對值很大,分別居於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但值得說明的是:第一,中國和印度的能源消費結構主要以煤炭為主;第二,兩國的人均油耗量都很低。中國人口占世界的1/5,是美國的4倍,但其原油需求僅占全球總需求的8%,而美國原油需求卻占到25%,歐洲國家占18%。以2006年統計數據為例,中國和印度的石油消費量均突破億噸,其中中國達到3.5億噸,但中國和印度的人均耗油量分別為0.27噸和0.11噸,在全球排名中位於第53位和第59位,遠遠排在發達國家和產油國之後。而人口為中國1/5的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2006年其石油消費量近達9.4億噸,是中國消費量的1.7倍,人均消費石油量達到3.12噸,是中國的10.6倍。根據法新社報道,2007年居於世界最大石油消費國的美國平均每天消費石油2069萬桶,居於第二石油消費國的中國隻有716萬桶。

根據BP數據,2009年美國平均每天消費石油1868.6萬桶,占世界日均消費總量的21.7%;13億人口的中國平均每天消費石油862.5萬桶,占世界比重10.4%。為世界十大石油消費國日均石油消費情況,從中可見,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其消費規模遠遠高於位於第二位的中國。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發達國家日石油消費量在下降,而發展中國家則在上升,前者消費量的下降既有經濟周期的原因,也有新能源替代的原因。

假設將石油、天然氣、煤炭、水能、核能等能源折合成統一的單位:噸油當量(TOE),來考察世界各國人均能源消費量,200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113.152億噸油當量,其中石油占到35%、天然氣24%、煤炭29%、核能5.5%、水電6.5%。該年人均能源消費量最大的是加拿大,其次是美國,分別達到10.06和7.57噸油當量,發達國家的經合組織成員國人均為4.63噸油當量,而發展中國家墨西哥為1.54噸油當量、中國為1.51噸油當量,印度和非洲均為0.39噸油當量。

當然,主要的石油進口國石油需求的增加與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下麵我們利用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資料進行實證分析,比較分析中美石油進口需求變動與國際石油價格波動之間的相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