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國際油價的大幅變動對世界經濟的平穩發展,尤其是對主要石油消費國的經濟帶來很大衝擊,也促使人們采取節能技術措施、開發新能源以保證石油安全。2006年中國著手《能源法》的起草工作,在該法中明確提出,國家鼓勵以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通過價格激勵政策來鼓勵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並對限製發展的高耗能、高汙染的企業、產品和服務實行約束型的能源價格政策。該法從起草、討論到修改,到2010年已經基本完成,下麵就是進入法律通過程序。在法律醞釀、製定、修改期間,國家通過“十一五規劃”已經在節能減排、鼓勵新能源發展方麵采取一係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對中國整體的石油安全狀況產生怎樣的效果?這一期間國際油價的滌蕩起伏,又對中國的石油安全產生怎樣的影響?本節通過對2006~2008年石油安全體係指標的測定,對此作一考察。
一、石油安全評價指標體係研究文獻綜述
在石油安全評價指標體係的建立和測度方麵,國內外已有不少文獻,但就對中國的分析來看,大多為國內研究,近期主要有:李小亮、陳彥玲、董正信(2008)基於PSR框架建立的石油安全評價指標體係分析,他們運用熵值法和灰色關聯法的集成對中國1993~2006年的石油安全趨勢進行了實證研究,結論是中國石油安全方麵的壓力逐步上升,保障石油安全方麵的狀態逐步惡化,而政府和社會對此響應卻未跟上變化,導致中國石油綜合安全度一直下滑。
郝吉(2007)從資源稟賦、政治局勢、經濟影響、運輸因素等方麵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情況進行分析,認為中國石油安全已經處於“很危險”的曆史時期,國家必須盡快采取相應措施以確保本國石油安全。他後來又以同樣的方法測度了美國和日本的石油安全情況。
劉剛(2008)將石油安全評價指標具體劃分為資源、進口、市場、其他等4類因素12項指標,通過對2005年中國石油安全情況的測度和對2010年的預測,認為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急劇攀升使得石油總的供求關係呈現出不合理的顯著趨勢,石油安全狀況已經從危險區向高度危險區域逐步轉化。
葛家理、胡機豪、張宏民(2002)對影響石油經濟安全的十個潛在要素及國內外石油經濟安全的總體態勢進行分析,提出石油經濟安全的四個新特征以及相應的“發展的安全觀”和“機遇控製論”,建議建立石油經濟安全的主指標體係,確定安全界限,編製實用的石油經濟安全數據庫係統以及預警監測係統軟件,以節約預測成本。
石油安全問題也是近年碩、博士學位論文的熱點選題,不少學位論文從能源角度進行研究。比如,譚蓉娟(2007)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基於DSR模型對能源安全態勢預測指標進行了確定,預測了2010年和2020年中國能源安全的狀況,認為未來中國能源安全讓人憂心,最主要的是石油能源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庫麗曼(2004)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將非線形混沌動力學理論應用於石油經濟係統中,試圖建立石油消費的預測模型。
一些文獻將石油安全問題放在能源安全係統中進行分析,並將研究重點置於安全預警機製的建立上。比如李繼尊(2007)在分析影響能源安全因素的基礎上,選取了涵蓋煤炭、石油、電力和綜合4個子係統的54個預警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和二階回歸方法建立起中國能源預警模型。通過對1995~2007年中國能源預警指數和各子係統安全度的測算,得出當前中國能源安全總體狀況雖已出現好轉,但是影響能源安全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中國仍處於值得關注狀態並接近危險狀態的邊緣的結論。對此提出加快完善能源統計製度,深入開展預警理論、方法創新和實證研究,抓緊製定科學完備的能源應急預案,提高應對能源突發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能源充足、穩定、安全供應和清潔、高效使用等建議。
郭小哲、段兆芳(2005)以素質能源觀念為指導,建立能源經濟安全的多目標多因素監測預警係統,該係統涵蓋了能源安全中的災變、效益、供需、環保、效率以及石油安全的特殊監測六個方麵。
範秋芳(2007)根據石油安全預警的特點,應用BP神經網絡,建立中國石油安全預警係統。根據她的實證分析結果,中國石油安全屬於重警區,需加強安全防範。
還有一些文獻結合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探討。比如,遲春潔、黎永亮(2004)在參照國內外可持續發展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運用PSR模型分析能源安全機理,采用壓力指標、狀態指標和響應指標,描述和解釋了影響能源安全的6個方麵因素,通過選擇35項指標,建立起能源安全測度指標體係。
綜觀已有文獻,石油安全指標體係各有所不同,並且對石油安全指標的測度與預測主要建立在2005年或之前的統計數據基礎上。為了對近三年中國石油安全情況有所認識,並且與過去進行比較,本書主要采用了劉剛(2008)的石油安全指標體係,測算了2006~2008年中國石油的安全情況。測算的數據主要來源於2009年英國石油公司(BP)發表的世界能源統計數據和中國官方(海關、統計局、商務部)公布的統計數據。
二、2006~2008年中國石油安全指標測度
反映石油安全方麵的指標很多,這裏取12項指標,以S代表石油安全指標,Sj表示指標體係中的第i年第j個指標。這裏的i= 1,2,3,分別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而j= 1,2,3,……12,即12項指標。
(1)石油進口依存度(S1)。或稱石油對外依存度。該指標反映的是本國石油消費量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其公式是:S1=(QM-QX)/ QC,其中QM表示本國年石油進口量,QX表示本國年石油出口量,QC表示本國年石油需求量。對於石油淨進口國而言,石油進口依存度應在大於0和小於等於1之間,即:0%< S1≤1.一般來說,一國的S1越接近1,該國對國際市場石油的依存度就越大。0.3或30%是國際公認的安全警戒線,超過則為不安全。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測算,2006~2008年三年該指標分別為:S1= 0.4886、S1=0.5017、S1=0.5129,均>0.3,呈逐年上升之勢。根據該指標可以推出石油自給率(Z)。該指標是考察石油總需求中不依賴進口的自給程度,其公式是:Z= 1-〔(QM-QX)/QC〕=1-S1.一般而言,石油自給率下降,或石油進口依存度上升,意味著石油不安全程度提高,經濟風險因素增多。三年中國的Z指標分別為:0.5114、0.4983、0.4871%。即石油自給率逐年下降。
當然,僅僅依靠石油進口依存度或石油自給率指標,很難全麵地反映出一國石油安全情況。30%石油進口依存度的國家不一定就比40%進口依存度的國家更加安全,如果前者的石油進口隻來自某一國或幾國,而後者則來自眾多國家時,當某一國或幾國對其實行經濟製裁中斷石油供應時,前者所遭受的打擊一定比後者更大,因此還需要通過其他指標進一步考量。
(2)石油進口集中度(S2)。其考察的是本國來自某一地區或某幾國石油進口量之和在石油總進口量中的比重,反映的是石油進口來源地的集中情況,基本公式為:S2=∑Qi/ ∑Qn(其中i= 1,2,……,i;n= 1,2,3,……,n)。S2值高,表明石油集中度高,風險過於集中;反之,則表明石油供應地多元化,風險分散。假定i= 3,即取最大的三個進口來源地作為衡量指標(這裏以原油進口集中度來代替)。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06~2008年來自前三大進口來源地(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的集中度S2分別為:S2= 0.4415、S2= 0.4404、S2= 0.4896.其中2008年石油進口集中度比之前兩年有所提高。
(3)石油消費強度(S3)。它是單位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石油的數量,其公式:S3= c/ y,其中c為年石油消費量,y為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一般以0.15噸標油/千美元作為石油消費強度的安全點,石油消費強度越小,石油安全狀況就越好。通過計算,2006~2008年三年的石油消費強度分別為:S3=0.1321噸標油/千美元、S3=0.1124噸標油/千美元、S3=0.0918噸標油/千美元,均<0.14.即石油消費強度逐年下降,安全程度逐年提高。
由於中國石油消耗在全部能源消耗中占比不過18%,而煤炭占到70%以上,因此該指標不能全麵地反映中國能源消耗對能源安全乃至經濟安全的影響。為此,這裏采用單位GDP對能源的消費量(即生產每萬元GDP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數量)來進一步考量。這一指標通常以噸標準煤計算,這裏以噸油當量來計算。一般來說,該數據越小,表明該國能源利用效率越高。2006~2008年中國生產每萬元GDP所需能源計算結果如下:S3= 6.48噸油當量/萬美元,S3= 5.51噸油當量/萬美元,S3= 4.62噸油當量/萬美元。雖然單位產值能源耗費在不斷下降,但與世界前22大能源消費國和地區相比較,中國單位耗能量仍很高。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能源消耗量大多低於2噸油當量/萬美元。假如以2噸油當量/萬美元為技術標準,則中國的耗能量大大超過這一標準,這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需要投入比之其他國家更多的能源來推動,粗放型經濟增長的特點還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