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節流是各國解決能源供需矛盾和高油價時采取的最基本的辦法。當然無論是抑製能源需求,還是擴大供給,都涉及增加投資與技術研發的問題。今後的重點應放在對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可替代性能源技術進行投資,開發傳統碳氫化合物資源上,實現能源的多元化戰略。此外,消除發達國家在清潔高效能源技術轉讓方麵的障礙,將其納入到多邊談判中;最後通過加強各國間的能源合作,推動國內能源價格體製的改革,也是必須采取的措施。以中國為例,具體有以下措施。
一、開源節流
當前,中國產品和產值的能耗都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用能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25%~90%,加權平均高出40%左右。中國國內企業主要耗能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是後者的1~4倍。比如,中國每公斤標準煤能耗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0.36美元,而日本為5.58美元,法國為3.24美元,韓國為1.56美元,印度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為1.86美元。經測算,通過產業結構或產品結構調整、降低高能耗行業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優質化等措施,近期國民經濟產值能耗節能潛力達3億噸標準煤左右。為此,大力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是中國解決能源安全問題的突破口。
(一)節能
節約能源被能源專家視為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意大利埃尼集團首席執行官保羅·斯卡羅尼曾指出,近五年來在美國售出的每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四輪驅動車,其發動機每4公裏耗油1升。美國汽車平均每7公裏消耗1升油,歐洲汽車則是每13公裏消耗1升油。如果美國人能夠使用歐洲產汽車每天就可節省400萬桶原油,而這一數字相當於世界第三大原油出口國伊朗的原油日產量。如果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和歐洲的所有汽車都能夠達到這樣的耗油水平,那麼就能每天節省1000萬桶原油,相當於全球第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的日產量,超過印度和中國原油消費量的總和。如果那些最富有的工業化國家都能合理地利用汽車,美國在取暖和空調設備使用方麵也能采納歐洲標準,全球每天就可以節省1500萬桶原油,相當於全球消費量的20%。中國生產的不少車輛耗油量也很大,因此需要加強節能車型的研製與開發,並通過立法、價格、教育多個途徑引導公民使用節能型車輛。
雖然,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時期內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但改變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減少煤炭消耗量,開發煤轉油技術,可以降低煤炭運輸量的建設和汙物排放量。節能應該作為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建立節約型的能源消費模式,走出一條能源消耗較低、發展速度較快的新路子。這需要:第一,貫徹《節能法》,綜合運用投資、財稅、價格等經濟杠杆,鼓勵節油,杜絕和抑製無效、低效的石油消費;第二,改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改造或淘汰高耗油設備,開發節油型產品,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鼓勵汽車企業開發節能車型,減少耗油水平;第三,以立法為基礎,修訂和健全技術標準體係,完善節能、環保等測評指標,建立全國性的宏觀節油監控網絡,定期發布監控信息,對相關設備和產品進行定期的國家抽檢。同時,要切實加強行政監督和相關執法隊伍建設。
(二)開源
即尋求新的能源產地、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一,推進風能、太陽能的利用。利用新能源,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正在成為中國政府的一項重要政策。政府計劃到2020年前通過可再生資源的開發確保國內20%的能源需求。而風能將在這方麵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擁有廣袤的疆土和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無論是高山峽穀、戈壁沙灘,還是漫長的海岸和島嶼,風力資源非常豐富。中國風力發電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卻非常之快,從2005年以來風力發電能力每年以1倍的速度增長。政府通過“風力三峽工程”以及稅收等方麵的優惠政策,推進風力發電業在全國範圍的發展。
例如,在北京,為迎接奧運會的召開,解決大氣汙染、能源危機和水資源的短缺等問題,在延慶縣上馬了風力發電項目。2004年一期工程投資約5.8億元,建成33座設施,每年向首都輸送1億千瓦時電。北京奧運會期間,“鳥巢”等奧運設施用電的20% 由風力發電供應。在上海,市政府正在研究製訂海上風力發電計劃,準備啟動東海大橋風力項目。在新疆,達阪城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風力場,118個巨大的風力渦輪機將旋轉的葉片收獲的能源轉變成電力提供給烏魯木齊。此外,在甘肅、內蒙古(輝騰錫勒)、江蘇已經建成和正在興建更大的風電場。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協會的一份報告,最早到2015年中國風力發電將能同煤電相競爭。根據2008年6月第五屆亞洲風能大會與會專家的數據,截至2007年底中國的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已達600萬千瓦,2008年將超過1000萬千瓦,居世界第五位;到2010年預計將達到2000萬千瓦,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大國。
第二,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僅僅將目光放在國內或陸地或本海域,還應將油氣勘探開發的範圍擴大到世界各地,通過參股、投標、並購等方式,參加到國外油田的勘探開發中。隨著陸地油田的大規模開發,深海鑽探成為未來勘探的主要目標。目前人們在墨西哥灣、巴西以及加拿大等地的重大發現,吸引著更多的石油公司將關注點放到深海,而石油價格上漲也有助於消化深海勘探成本,近年越來越多的跨國石油公司涉足深海開發領域,顯然中國石油公司也不能落後。
第三,尋求生物燃料的新來源。中國生物能源主要有農林廢棄物、糧食加工廢棄物、木材加工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其中農業秸稈年產量6億噸,加上薪柴及林業廢棄物等,折合能量7.5億噸標準煤,但利用率極低。國際上已有利用生物能源的成功範例。如丹麥主要利用秸稈發電,使可再生能源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4%;瑞典種植專門用於發電的荊條,收入比種植糧食要高得多;美國實施生物能源計劃,每年將為農民增收200億美元。不過,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的上漲,使得美國利用玉米生產生物燃料的計劃遭到各國尤其是窮國的譴責,一些科學家試圖尋找其他植物來替代糧食。最新科學試驗發現利用秸稈也可生產出燃料。2008年5月12日,國際半幹旱熱帶作物研究所農業學家馬克·溫斯洛指出,被用作牲畜飼料的甜高粱,其高粱穗可以作為糧食,其稈莖可以作為製造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他指出,在發展中國家使用糧食生產乙醇耗費的能源相當於最終產品的1.5倍,而用這種甜高粱生產乙醇,每耗費一個單位的能源可以產出8個單位的乙醇。即使在美國,甜高粱生產的乙醇也比糧食生產的多3倍。這種甜高粱非常耐旱,幾乎不需要灌溉,在最幹旱的土地上也能種植;並且它還非常地耐澇,能夠抵禦洪水的襲擊。由於它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所以它不會威脅到其他作物的生存環境。
2008年7月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一文,認為給河流和沿海地區帶來麻煩的藻類也是生物燃料最好材料,將這種藻類放在特殊的容器或發酵罐後可以製造出一種類似汽油的生物燃料。這種藻類對中國等國而言,是外來種屬,由於無天敵且繁殖力強,成為破壞當地水質、阻止魚類生長的有害植物。中國為清理這些綠色植物大費腦筋,采取了很多措施。那麼何不化害為寶呢?一些公司看到其商業前景,正在以藻類為材料研製開發生物燃料。
第四,推進風力、太陽能、地熱、海洋能、核能和氫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近年來,出於對化石能源枯竭的防範、解決本國化石能源資源不足以及環境保護的考慮,許多國家重視發展新能源。風電產業就是一個正在興起的高技術產業,它的建立與發展對於調整中國能源結構、解決能源安全、發展清潔高效能源、治理汙染、增加就業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據初步探明,中國陸地上可開發風能資源達到2.53億千瓦時,加上近海的風能資源,全國可開發風能資源估計在10億千瓦時以上。國外專家評論,中國單靠風力發電就能輕而易舉地將現有的電力生產翻一番。此外,核電產業也在發展。中國的鈾資源對核電的發展是“近期有富餘,中期有保證,遠期有潛力”。核電發展的關鍵決定因素是資金投入、技術力量和環境保護三大問題。當前要通過提高國產化率和實現規模化發展,顯著增強核電的市場競爭力。力爭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年均增長高達15.9%,核電占全部發電量的比例從2000年的1.2%提高到2020年的7%。關於其他新能源的利用前麵已經闡述,這裏不再重複。
第五,加大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天然氣比之煤炭和石油可謂優質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天然氣對改善中國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天然氣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已經達到23.8%。據專家預測,2010年後天然氣有可能超過煤炭和石油,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與歐美各國相比,中國天然氣的消費水平仍很低,2002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構成的2.71%,2007年提高到3.3%,與世界平均水平25.6% 相差甚遠,也遠遠低於亞洲的日本(15.7%)和韓國(14.2%)。鑒於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中國政府應該加快製定優惠政策(如貸款、稅收等)和法律法規,支持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力爭用10年的時間,把中國天然氣消耗量在世界天然氣消耗總量中的比例由目前的3% 多提高到10% 以上,以減輕中國石油供給麵臨的壓力。初步規劃2020年國內天然氣產量達到1100億立方米,引進國外天然氣800億~1000億立方米。發展天然氣產業,一是要製定整體規劃,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和完善價格、投資、稅收等政策法規體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形成東西、南北基幹管線和支線管網,促進中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和東部地區能源結構的優化。三是要把消費市場開發放在關鍵地位,加快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成都、重慶、西安、武漢及主要沿海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消費市場。四是要積極穩妥地利用國外天然氣,適時建設中俄天然氣管道,形成跨國資源供應通道,彌補國內資源不足。
第六,重視廢物利用技術。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每年單單城市產生的垃圾(生活垃圾、建築物垃圾、生產廢物等)就達1.5億噸。目前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累計堆存量已達70億噸,根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預測,2015年中國城市垃圾年產量將達2.1億噸。全國城市每年因運輸處理垃圾帶來的費用就約達300億元,如果能夠將這些垃圾綜合利用,則可創造出2500億元的效益。從20世紀70年代起,一些發達國家便著手運用焚燒垃圾產生的熱量進行發電,歐美一些國家建造起垃圾發電站。據說,美國某垃圾發電站的發電能力高達100兆瓦,每天處理垃圾60萬噸。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各種類型的420——
垃圾處理工廠近千家。如今在中國上海等城市也開始建造垃圾發電廠,中國計劃在今後五年內興建100多座垃圾發電站,這一計劃也吸引美國最大的垃圾處理公司——廢物處理公司準備進軍中國垃圾市場。總體上,世界垃圾發電業發展較慢,主要原因是受製於技術或工藝難題,比如發電時燃燒產生的劇毒廢氣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2008年日本推廣了一種超級垃圾發電技術,采用新型氣熔爐,將爐溫升到500℃,發電效率也由過去一般10%提高到25%左右,有毒廢氣排放量降到0.5%以內,低於國際規定標準。當然,目前垃圾發電的成本仍然比傳統的火力發電高。因此,有必要加強垃圾回收、處理、運輸、綜合利用等各個環節技術的開發,通過購買或合資的方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資金,以降低垃圾發電成本,推進垃圾發電在中國的發展。這無論從環境保護的角度,還是從能源開發角度看,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第七,加強海洋資源保護。中國海域擁有近7000個島嶼,其中6000個以上為無人島,處於無管理狀態。而海洋既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也擁有包括石油在內的豐富的礦產資源,此外還是石油運輸通道,因此加強島礁保護十分重要。目前中國政府已經製定出有關島礁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並設立了島礁管理辦公室,也加強了艦艇和飛機對東海和南海領域的監控與保護,包括定期巡邏、海空聯合訓練等。這對未來這些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三)研製替代技術
煤多油少是中國能源結構的基本特點,確立中國的能源安全與經濟安全戰略,必須從這一基本條件出發。2007年在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占70.4%。解決石油儲量不足和燃料油供給問題,以及重視環保問題,還要從煤炭液化技術上找出路。煤炭液化技術分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種。間接液化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在南非SASLO公司已經穩定運行了50年。該公司有三個生產廠年產汽油、柴油460萬噸,化工產品310萬噸,每桶油的成本大約15美元。當國際油價低於每桶17美元時,國家財政適當給予補助,一般情況下均可盈利,效益很好。使用煤液化燃料,比普通汽油更有利於環境保護。這項技術應當在中國加快推廣應用,迅速建立起龐大的煤製油產業。煤炭直接液化技術在德國、日本和美國都已取得突破。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行煤炭直接液化技術研究,並同國外有關研究機構展開合作,目前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年產500萬噸成品油,總投資250億元的直接液化項目已經在神華集團神東礦區開工建設。總之,促進煤製氣、煤製油和煤炭潔淨技術的開發和規模化生產,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能源安全戰略。
二、能源合作與進口多元化戰略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加強與各油氣資源國在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麵的合作,提高本國能源使用效率和開發新的替代能源,不僅是目前中國能源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為解決未來能源問題應做的工作。經過兩次石油危機衝擊之後,幾乎所有西方石油消費大國都實施了石油安全戰略,除了進行戰略石油儲備以外,還采取進口石油來源多元化戰略。作為能源消費大國的中國也需實現能源來源地和能源合作的多元化戰略。
(一)大力推動中俄能源合作
俄羅斯是中國的鄰國,其國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油氣生產不僅是俄羅斯主要支柱產業,也是出口創彙的主要行業。隨著世界市場對能源需求的不斷膨脹,作為能源大國的俄羅斯,出於國家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的考慮,在全球展開強勁的能源外交。1997年中俄兩國領導人從跨世紀的戰略高度,確立了麵向21世紀的戰略夥伴關係,為中俄兩國能源合作奠定了客觀基礎。目前中俄在油氣方麵的合作已取得一定進展,今後應繼續推進這一合作。具體說:建立解決雙邊能源摩擦的協調機構與機製,通過外交途徑,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以務實的態度解決好兩國能源合作中存在的問題;發揮上海合作組織以及民間友好協會的作用,建立各層次的互訪和信息交流,增強422——
互信、了解與好感,促進合作項目的“雙贏”;中國能源企業應盡可能與俄羅斯政府企業或有政府背景且依法經營的油氣公司進行合作,談判前應對投資、合作方式、產品分成等涉及國家利益的內容做好充分準備工作;設置能源專業和研究機構,培養從事能源外交和通曉國際能源商務知識的專業人才,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盡快製定保障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符合當前國際形勢和本國國情需要的對內對外能源政策;推行睦鄰友好政策,在建立與發展中俄戰略夥伴關係的過程中,不卷入俄羅斯與其他鄰國之間的政治紛爭,同時在俄美矛盾中取得平衡點。
(二)鞏固與中東能源合作關係
根據《世界能源周刊》預測,即使采用最樂觀的估計,2010~2020年俄羅斯和裏海對亞洲的油氣供應仍然有限。這是因為:第一,亞洲預計的油氣需求與俄羅斯和裏海的油氣供應相差很大;第二,俄羅斯本國的油氣消費也將增加,吸收其產量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出口量有限;第三,亞洲、歐洲和美國等主要油氣進口地區對前蘇聯油氣供應的爭奪將更加激烈。因此,認為亞洲將不可避免地越來越依賴於中東的石油。中東素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其石油蘊藏量之豐、油質之好、開采成本之低、運輸之便捷,皆令世界其他地區難以望其項背。中東地區也被稱為“五海三洲之地”,亞、非、歐三大洲在此交彙,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形成環抱之勢,油田距離海岸線一般不超過100千米,海陸運輸都極為便利。對中國而言,經海路從中東進口石油,比從西非和拉美進口石油運輸更加便捷,成本也比較低,還可以充分發揮雙方現有油輪的運輸潛力。中亞和俄羅斯盡管距離中國地理位置較近,但由於目前輸油管線尚未建成,以及這些國家還處於經濟轉軌階段,財稅製度不健全,因此從這些國家進口原油的運輸成本較高,甚至衝銷了地理距離相近的優勢,這種狀況在短期內一時還難以完全改變。這些原因使得中國對中東石油進口依賴較大。
從進口結構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的數量在總進口石油量的比重中最大,一度超過60%。隨著石油需求迅速增長和進口石油消費日益增多,中國從中東石油進口需求還會增長。根據美國能源部預測,到2020年,中國進口的中東石油將達到690萬桶/天,差不多占國內石油消費量的60%。從價格來看,中東石油產量的增減直接影響全球石油價格的變化。世界上多次石油價格暴漲都是由中東石油局勢造成的。伊拉克戰爭以來,中東局勢動蕩所引起的油價持續走高,已經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負麵影響,而且這一影響還在延續,在不遠的將來必將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膨脹而進一步擴大。從質量來看,中東石油具有油層厚、埋藏淺、易開采的特點,大部分集中在蘊藏量極其豐富的特大型油田群之中,利用率非常高。這種資源的利用非常符合中國所提倡的在能源使用和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
不過,鑒於近年來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不穩,許多能源專家呼籲盡快實現石油來源的多元化,認為過分依賴中東石油是個隱患。有學者建議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應控製在1/3的範圍內,並且要立足於周邊解決,即在依靠進口的1/3中:從俄羅斯解決1/3左右,從中亞地區解決1/3左右,從中東地區解決1/3.上述三分法對中國能源安全而言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但在短期內還不能實現。從世界能源資源分布情況看,中東地區在世界油氣儲、產領域仍占有突出地位。中東一直是中國能源進口的主要來源地,中國在積極開辟其他地區的能源,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戰略的同時,還是不能降低在中東地區的能源外交力度,積極發展與中東國家的雙邊關係。具體說:
第一,鞏固和發展以石油為主的經貿關係。在進口中東石油的同時,引進中東“石油美元”資本,用於中國西部及海上新油田的勘探開發與生產建設,緩解中國油氣資金短缺的狀況。此外,利用沙特等中東產油國加大在東亞投資的機會,開展與中東產油國在中國的石油煉化和銷售等中下遊環節的投資與合作,實現雙方石油公司之間的戰略聯盟關係。並且,促進以石油公司為主的中國投資主體加大對中東產油國的投資力度,以此為龍頭帶動其他項目的投資和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