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能源資源需求數量急速膨脹。1993年中國石油由出口轉為進口,其後進口量逐年增多。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7月中旬前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攀升,更是給中國經濟安全帶來隱患。國內能源自給能力的不足、能源獲取性成本的上升、大量使用煤炭資源產生的環境惡化問題,直接威脅著中國的經濟安全。本書以國際油價變動趨勢與中國經濟安全分析為選題對此進行了研究,試圖探討:第一,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未來走勢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第二,中國石油進口需求的增加與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相關性、中國石油淨進口對本國經濟安全的影響;第三,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以及其他國家的石油政策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及外交政策的影響;第四,中國能源狀況及維護能源保障、經濟安全政府應采取的措施。
本書共分八章。通過對基本概念的界定、相關理論的考察、石油安全指標體係的測定、國際油價變動及經濟因素的分析、中美石油需求變動的比較、替代能源供需變動與價格變動相關性的實證、國際油價變動政治因素的研究、國際油價對生產影響及其油價變動對國內宏觀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中國石油安全現狀透視、國際油價變動趨勢預測,得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1)油價波動的原因需從長、短期進行分析。引起油價波動的長期原因來自石油供需狀況的變動,而短期則受到庫存狀況、投機因素、經濟周期、突發事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由於石油美元的存在使得油價波動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還是一種貨幣現象,因此雙均衡模型不能完全解釋石油供需之間的關係。撇開其他因素,—國或地區的石油生產成本上升並不會立即引起價格變動,而隻有當生產成本的改變足以影響供應數量時,才可能引起價格的變動。
(2)未來油價波動取決於油氣的供求狀況、經濟周期、新能源開478——
發進程等因素。由於不可再生資源越采越少,資源的稀缺性導致油價具有上漲之衝動;但另一方麵,替代能源的出現和供給的增加,能源勘探、生產領域的技術進步,通過擴大供給,將在一定程度上抑製油價過快的上漲。
(3)油價波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幾乎涉及各個行業。通過回歸分析證明,所有行業對市場因素都具有顯著為正的敏感性,高油價並不隻是影響到少數行業的行業周期,而是還影響著眾多下遊產業的景氣周期,並最終影響甚至改變著宏觀經濟景氣周期。20世紀70年代以來似乎每一次石油危機都會伴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雖然,油價上漲給宏觀經濟帶來負麵作用,但也促使替代能源開發步伐的加快和新能源技術研究鼓勵政策的出台,就此而言,油價上漲對社會發展客觀上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4)石油定價向高成本石油和替代能源的價格看齊。換言之,高成本地區的石油生產決定了石油價格的下限,而低成本地區的石油決定了價格的波動幅度。
(5)隻要石油仍為世界主要能源,其左右國家政治生活,乃至世界格局和經濟形勢的作用就會存在。但這並不意味石油資源豐富國、生產國必然主宰國際石油定價話語權。石油消費國的綜合國力、國際政治環境、消費國替代能源的發展狀況或能源政策,也會影響石油的定價權或削弱前者的話語權。但不管怎麼說,對重要燃料尤其是石油資源的依賴,會大大削弱一國外交的選擇性或斡旋的餘地,因此對這些國家而言,未來經濟繁榮的基礎應該轉向可再生性替代能源,這就是大力開發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而這既符合能源結構變化之趨勢和環保理念,也將有利於提高一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競爭實力與在世界各國中的影響力。
(6)單一的或依賴於油氣的出口結構導致出口國經濟收入受製於世界石油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從而為進口大國通過實施新能源戰略以抑製國際油價上揚提供了可能。主要產油國與主要消費國之間在油氣供需或油氣戰略上的這種博弈,最終結果往往是走向能源合作,事實證明這是雙方利益最大化的最優選擇。
(7)兩部門關聯安全模型證明能源、經濟和環境三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關係。單純的能源投入不能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合理利用能源、保護環境,才能獲得能源安全的動態平衡和長足發展。為此,人們在注重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必須合理安全地使用能源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將開發可再生能源的計劃列為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長遠規劃中,並從現在起在資金、技術、人力上給予投入,隻有這樣才可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8)能源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關係到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全中國人民的利益問題,因此應置於國家經濟安全之首位。能源問題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影響,主要集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