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走進書壇的祁連裕固之子——郭正英書畫品讀(1 / 2)

在京城中國書畫文壇上,有位來自祁連山深處的裕固族驕子的作品越來越引起書畫界的關注。他就是現任《中國民族》雜誌總編、中國民族畫院名譽院長的郭正英先生。其書作顯現盛唐柳體風骨,流暢剛直;其畫品秉承中國丹青神韻,厚實大氣;其組織策劃文化活動有新生代項目主持人的風姿,藝術導向新潮,文化品位高雅,涉獵範圍廣泛。大到國家民委賦予的《中國民族年鑒》編纂工程,小到京城書畫名人的聯誼筆會,他都熱衷操辦,樂此不疲,被譽為中國民族文化宮書畫新軍的排頭兵。

(一)

薩爾,裕固族語言的解意為:搏擊在戈壁大漠上空的山鷹。郭正英取這個藝名,並把他與度過童年的祁連山連在一起。這表明:從孩提時代立誌要使自己這個具有裕固族璀璨文化血統的雛鷹,在博大精深、遼闊無際的中華民族文化疆域裏蓬勃向上、展翅翱翔。郭正英的柳書童子功,正是手揮紅柳牧羊鞭在沙灘上練起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文化乳汁將他哺育到高中。1974年12月,這位祁連山的雛鷹應征入伍來到西安,開始接受曆史古都的人文熏陶。在當戰士服役的歲月裏,無論在都市值勤,還是到黃河灘扛麻袋包,郭正英都是一名硬硬邦邦的五好戰士;更難能的是,又始終沒有中斷讀書和寫字。他先後兼任連隊文書、營團報道員、省軍區司令部宣傳報道員,相繼在《西安日報》、《人民軍隊報》投稿並刊登各類新聞、消息等數十篇。正是當年這些不起眼的“豆腐塊”、“火柴盒”大小的鉛字文章,喚醒了薩爾的悟性和靈氣;激起了他矢誌探求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和底蘊那股一往情深的心底波瀾。1987年至1988年,時任陝西省軍區司令部軍務處參謀的郭正英,作為編委成員參加了國防大學出版的《當代軍官詞典》(120萬字)的編輯撰寫工作,獨立完成書稿12萬餘字。1989年他轉業進京到民族文化宮工作。這位在人民解放軍大熔爐錘煉過16個春秋的裕固族山鷹,又遇上改革開放的好時機,開始了新的展翅練飛征程。1993年郭正英作為《三年改革方案》起草小組主要成員,主筆起草《民族文化宮三年改革方案》,1996年又作為民族文化宮四年規劃小組組長,組織8名專家、學者,通過對北京地區7個文博單位考察研究,起草修改了《民族文化宮四年規劃》。

(二)

1995年初,這位轉業進京時為副營職的軍務參謀,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黨委和領導的精心栽培下,已經成長為民族文化宮一名年輕的副主任(副局級)並直接分管民族文化書畫苑工作。為民族工作服務,為民族文化事業服務,為民族團結進步服務的工作宗旨,給這位來自祖國大西北的裕固族山鷹提供了展示文化才能的空間和平台。他先後直接策劃組織了“民族文化宮首屆名家書畫藏品展”、“中日友好書畫交流展”等各類書畫藝術作品展十餘次。同時,策劃組織各類名家書畫筆會20餘次,收藏書畫作品2200餘幅,大大豐富了民族文化宮館藏。在此基礎上,他連續數年住在辦公室,刻苦練字繪畫,80年代末,他首次推出《觀山聽泉》書作與觀眾見麵,從此便一發不可收。近20年來,他先後被40餘家報刊媒體刊用書畫作品。參加國內外書畫展21次,作品先後被國內各地和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法國等30餘個國家的有關機構和知名人士收藏。

2000年初,當得知內蒙古興安盟遭受曆史上特大暴風雪災消息後,這位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始終與邊疆少數民族心心相連的國家公務員,當天就聯係策劃與軍事博物館30餘名書畫名家在民族文化宮舉行賑災筆會。當場把83幅書畫作品交給興安盟來京領導。這批作品在烏蘭浩特進行了展覽,並作了大量媒體報道,引起了良好社會反響。

為貫徹中央西部開發和興邊富民計劃,郭正英報請民族宮黨委和國家民委批準,從2002年夏季開始,先後組織民族宮畫院書畫家赴河南、廣西、內蒙古、雲南進行文化興邊,文化下鄉,推動當地文化建設,增進了邊疆與首都民族文化團體的感情交流,同時也使民族畫院的書畫家,在采風中汲取了精神養料,積累了創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