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頭一本《漢高祖劉邦》牽動著我的思緒,早晚翻翻,挺有意思。這是一冊曆史人物傳記,它取材於古籍史料而妙在不拘泥禦筆正史;講述先人佚事而貴在不離譜編造情節;立足通俗讀物而難在不欠乏學術探索。劉邦是西漢王朝的締造者,他由沛縣一名小小的亭長,登上了時人敬慕的九五之尊,不知何故,曆代總受某些人的非議。寫作者卻大膽地為其樹碑,在成書定名之時,直言不諱地在劉邦名前冠以“漢祖”尊稱;十三章講完,該書結尾篇對主人公推崇至極,由衷歎服,直呼偉哉。這種激情,用以記敘漢高祖劉邦及其布衣將相們艱苦創業過程,再現秦末漢初的曆史風雲,既是秦地作者對秦漢名人情感愛憎分明的表露,也正是商州學子多年潛心研究結出的玲瓏山珍!受這種激情的感染,我限於知識淺薄無法對漢高祖建樹政治業績的是非功過妄加評論,卻出於職業習慣,對劉邦的軍事才能作一番再度審視和掂量。
當今,對於劉邦的軍事才能,研究者嫌少,似乎不值一顧。有人認為:在貴族出身的項羽麵前,劉邦不過是一介偶然得誌的潑皮。盡管漢勝楚敗已為曆史定局,愛莫能助,但心裏總鉚著一股勁。每當戰亂思將時,就連女詞人李清照也發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歎。有人認為,作為韓信的頂頭上司,劉邦不過是一尊占據顯位的偶像。“前方打仗靠韓信,後勤保障蕭何相,出謀劃策張子房”,至於劉邦的打仗本領嘛,作為主帥,彭城一仗,幾乎全軍覆沒,連父親和老婆都當了俘虜,何談軍事才能之有?還有人說,西漢劉家能統兵打仗的,當數武帝劉徹。其作為帝王統兵40多年,征討匈奴,威震華夏,毛澤東麵對北國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勝景,賦詩抒懷,曆數中華風流人物,詠讚“惜秦皇漢武……”連劉邦提都沒提,似乎劉邦的軍事才能比不上其子孫。上述仁智之說,似乎言之有理。如今,以史實為據,對劉邦的軍事才能重新審視,再行掂量,應該說:漢高祖劉邦的軍事才能也是卓越的。不信,且作如下比較:
其一,劉邦與項羽戰略才能之比較
從公元前206年8月開始到公元前202年結束的楚漢戰爭,曆經近四年半時間。劉邦以弱小的實力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項羽則以絕對的優勢招致了最後的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麵的。這裏,政治上的原因是首要的,招賢納士選用人才方麵的原因也很重要,這在司馬遷的名著《史記·高祖本紀》裏早有成論。專留蕭何經營巴蜀和漢中地區,建立起鞏固的後方基地,這是劉邦比項羽高出的一招,重視製定並堅決貫徹完備的軍事戰略思想和作戰方針,則是漢勝楚敗的直接原因。楚漢相爭,既是軍事實力的較量,又是軍事戰略思想的競賽。由於劉邦軍事戰略思想明確而堅定,所以,盡管屢受挫,最終能夠由劣勢轉為優勢,贏得戰爭的主動權。當項羽將劉邦排擠出關中地區時,劉邦采納了張良之策,確定了經營巴蜀,積蓄力量,再行決戰的戰略決策。當田榮、田橫等反抗楚軍,吸住了項羽集團的主要兵力時,劉邦則製定了“還定三秦,乘機東進”的戰略決策。當劉邦軍彭城慘敗,主力被殲,被迫西撤時,又製定了不與項羽決戰,轉向持久防禦的戰略決策。當劉邦軍在成皋地區爭奪戰中,逐步轉劣為優,逼迫項羽鴻溝協議和向東撤退時,劉邦則趁項羽撤軍而未加戒備,撕毀協議,突然向項羽實施大追擊,終於將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地區,全殲項羽主力,奪取楚漢相爭的徹底勝利。這種隨著戰爭的不同進程,適時製定相應的軍事戰略,乃是劉邦的高明之處。相比之下,項羽則在整個楚漢相爭期間,缺乏長遠的、通盤的戰略策劃,許多重大作戰行動都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盡管戰役戰鬥接連獲勝,諸如戰敗田榮,收複彭城,打敗英布,驅趕彭越,占領滎陽、成皋等等。小勝不斷,無疑能體現出項羽軍英勇無敵和項羽傑出的統帥才能,但在戰略全局的指導上卻一再失策,說明項羽缺乏應有的戰略頭腦。田榮反楚,占領三齊,雖說楚軍應當反擊田榮,但是,當劉邦已乘機奪占關中,直逼彭城的緊急關頭,項羽軍卻未看到主要威脅來自西方的劉邦主力這一點,仍繼續陷在齊地作戰之中。彭城反擊勝利,攻占滎陽,進逼成皋本來已形成非常有利的態勢,但項羽沒能夠集中兵力突破成皋後,再入函穀關,奪回三秦,徹底摧毀劉邦的後方基地。而是膠著於成皋、滎陽地區,且受劉邦戰略意圖的調動,忽而南下,忽而東返,喪失時間,丟掉主動權,使部隊疲勞不堪,將自己的優勢地位讓劉邦奪去。全局戰略上的慘敗,項羽雖然自殺身亡但也難逃脫喪軍的罪責;善於從軍事戰略上獲勝,乃使劉邦成為漢楚相爭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