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抗美援朝戰爭》畫冊特色談(1 / 2)

《抗美援朝戰爭》大型畫冊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2000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所舉辦專題紀念展覽基礎上編纂而成的。作為中共中央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重大活動之一,於10月20日與展覽同時推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引起京城轟動和社會各界關注與好評。

始終堅持內容和形式整體統一的原則,是

《抗美援朝戰爭》大型畫冊獲得領導、專家與觀眾首肯的根本原因。畫冊共分十個單元,即:戰火逼境,決策出兵,人民支援,運動殲敵,陣地防禦,邊打邊談,政治工作,後勤戰線,停戰談判,勝利歸國,比較完整係統地體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貌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抗美援朝作戰的方針政策和原則,是一部難得的信史資料。畫冊在堅持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原則基礎上,還在突出其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上下了一番工夫,力求符合文圖並茂的展示規律。畫冊突出了文物史料的地位和作用,堅持用曆史事實說話,而且史實又力求建立在信史的基礎之上。從而,使《抗美援朝戰爭》大型畫冊的內容設計和形式設計在整體統一效應上具備了以下四個明顯的特點:

特點之一:指導思想、編排原則準確到位指導思想與編排原則是否正確到位,直接製約著畫冊的各個具體環節。《抗美援朝戰爭》畫冊在編排總體思路上,堅持以軍事鬥爭為主線,突出宣傳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突出宣傳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關於抗美援朝決策的正確性和對戰爭的高超指揮藝術;突出宣傳中國人民誌願軍不畏艱苦,敢於勝利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持這條主線和三突出的原則,使得畫冊設計上許多具體工作問題迎刃而解。

第一,它使整個畫冊在內容上更為集中。由於畫冊是在展覽的基礎上形成的,但畢竟又不是展覽。因此,《抗美援朝戰爭》畫冊在內容安排上,既應體現展覽主題集中的特長,又要充分施展畫冊包容量大的優勢。整個內容設計,建立在“堅持以軍事鬥爭為主線”的原則之上,使展覽中的“決策出兵”、“運動殲敵”、“邊打邊談”、“勝利歸國”四個單元得以充分展示;同時,增加了六個單元,即抗美援朝戰爭前的國內外形勢,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民群眾的支援,朝中人民鮮血凝成的友誼,後勤工作,政治工作。實踐證明這樣做,內容集中、圖片豐富,信息量大、主線清晰。

第二,它使重大戰役得以重點展示。以軍事鬥爭為主線,對一些在戰爭中起了關鍵作用的重大戰役必然要重點體現,如二次戰役、陣地坑道戰、上甘嶺戰役等。

第三,它使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重要戰鬥英雄事跡得以充分展現。如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人物,在群英譜上都做到了濃墨重彩。

畫冊既反映了前指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實行的正確臨戰指揮,又體現出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的英明決策和宏觀指導。其中有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的作戰指令手跡等珍貴展品圖片,當時黨中央書記處四大書記: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和陳雲也均有圖片出現。誌願軍參戰的27個軍與炮兵、工程兵和空軍等特種兵部隊,均有圖片出現。27個軍的形象,我們用27麵紅旗,從第二次戰役開始,經過運動戰與陣地戰的結合部,直到凱旋門,分別以9麵紅旗為一組,高懸在展廳展線的上空,以示對參戰各部隊的敬重。第38、39、40、42、12、15等幾個作戰多的軍和空軍、高射炮部隊,各有十餘件甚至數十件陳列品加以重點反映。畫冊注意使展覽的陳列內容盡量得以展示,其中反映軍事鬥爭的陳列品600多件,政治工作200餘件,後勤工作130多件,人民支援近100件。上述的處理方法,既突出了重點,又反映了戰爭全貌。

特點之二:內容和形式設計的總體布局較為合理

抗美援朝戰爭畫冊編排設計的總體布局,如同展覽設計一樣,主要是從兩個方麵進行把握:

一是,重點內容擺在顯著位置上並加以強化,以突出中心主題。例如序廳、二次戰役、上甘嶺戰役、抗美援朝戰爭武器繳獲台等內容,均安排在畫冊的重要部位。展廳中心位置是一縱深狹長的開闊地帶,它暗喻了朝鮮半島的狹長地形,通過縱深透視,視覺越過置於地麵的朝鮮半島全圖,到達一座由五位誌願軍英雄形象組成的雕塑“最可愛的人”的中心主題區。兩側弧形的特殊形式的重點陳列擁抱著,高度濃縮了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英雄群體形象的雕塑,上懸三圈由不鏽鋼雕刻的和平鴿。這一景觀創意為“最可愛的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和平”。這一展區是整個抗美援朝廳陳列內容靈魂之所在,當然也是畫冊主題之所在。因而也理所應當放在顯著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