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君廟(釋迦寺)位於盂縣上社鎮中社北村,距縣城30公裏。它的名稱實為釋迦寺,因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資料和府君廟(中社北村南有府君廟)混淆,申報一直沿用二普登記名稱府君廟。釋迦寺因供奉釋迦牟尼佛得名釋迦寺。創建年代不詳,根據大殿襻間枋題記載,為元延祐二年(1315)重修,明清時屢有修葺。200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座廟宇坐北向南,二進院落布局,左右對稱。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戲台(遺址)、山門(遺址)、大殿(大佛殿)、東配殿(觀音殿遺址)西配殿(閻王殿)、東西耳房(二郎殿迦藍殿)。釋迦寺建築群外還保存有關帝殿、大王殿、玉皇殿。大王殿與山門相接,玉皇殿位於大王殿東北側。
大殿(大佛殿)位於建築群最北側,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坐北向南,麵闊三間,進深兩間,分別為2.65米、6.1米。總麵闊12米,總進深8.75米,明間麵闊4米。懸山頂建築,總高9.4米。四椽栿前接乳栿用三柱。屋頂為灰布瓦麵。建築麵積108平方米。整個建築木構架保持元代結構。
柱子均為圓形直柱造。柱網布局為前後簷柱各兩根,角柱四根。明間金柱柱徑43厘米,其餘柱子柱徑均為40厘米。
前簷下出簷230厘米,後簷下出簷110厘米,兩山下出簷120厘米。
殿內與台明均方磚墁地,“丁”字縫錯墁,方磚規格360毫米×360毫米×60毫米。
大殿所有鬥栱按其位置可分為二種:柱頭鋪作、補間鋪作;按其形製分為一種,即五鋪作雙下昂重栱心計心造。平板枋上坐櫨鬥,櫨鬥兩側出泥道栱,泥道栱上通過散鬥依次承托泥道慢栱素枋。櫨鬥前出昂,一跳交互鬥依次為瓜子栱,泥道栱,素枋。一跳交互鬥上出二跳昂,通過交互鬥承托令栱與耍頭相交。令栱中部裝齊心鬥兩端上裝散鬥,鬥上承隨栿枋挑簷檁。裏轉為五鋪作雙抄計心造,平盤鬥上承耍頭,耍頭後尾插入金柱。
補間鋪作雙下昂改為雙抄,一跳平盤鬥出45度斜華栱,上承交互鬥承托45度斜耍頭。
後簷鋪作為四鋪作單抄計心造。耍頭為螞蚱頭。出櫨鬥兩側出泥道栱,通過散鬥上承素枋,前出華栱,交互鬥上承托隨檁枋挑簷檁。
鋪作材寬11.5厘米,材高17厘米,栔高6.5厘米。
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前接乳袱用三柱,梁頭出耍頭。縱向用平板枋闌額拉結,闌額做月梁造。前簷柱頭鋪作之上耍頭後尾插入金柱柱身,上置墊木櫨鬥,櫨鬥兩側出襻間枋,襻間枋依次承托散鬥隨榑枋下平榑,前出耍頭,後尾插入金柱柱身。金柱之上直接坐平板枋櫨鬥,縱向闌額拉結。櫨鬥兩側出泥道栱,通過散鬥承托隨榑枋上平榑。櫨鬥內前後出平梁,平梁中部立蜀柱,柱腳用合踏穩固。蜀柱頭上坐櫨鬥,兩側出泥道栱,栱上散鬥直接承替木脊榑,兩側叉手支撐。後簷結構同前,不同之處是上平榑及襻間鋪作用瓜柱支撐,直接落在四椽栿上,柱腳用合踏穩固。
舉折:脊部步架155厘米,脊高112厘米。金補步架155厘米,金部舉高107厘米。簷步架175厘米,簷舉高73.5厘米。總步架970厘米,總舉高292.5厘米。總舉折三三舉。蜀柱中出兩三出際102厘米。
屋頂全部鋪設望板。前簷設飛椽,後簷不設飛椽。椽出為97厘米,飛椽出為47厘米,圓椽亂搭頭。
屋麵鋪設灰筒板瓦,正脊兩端立鴟吻,垂脊為素麵脊筒,前坐垂獸。
西配殿 西配殿(閻王殿)位於戲台(天王殿)與大殿(大佛殿)之間軸線西側,東配殿(觀音殿)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塌毀,隻留遺址。西配殿麵闊三間,總麵闊9.6米,進深兩間,總進深5.49米,懸山頂木結構建築,總高5.37米。通簷用三柱,屋麵步灰筒板瓦,建築麵積75.7平方米。襻間枋題記為大明弘治七年明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