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法,理解詞語

教海拾貝

作者:丁彩風

要培養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首先必須從詞語入手,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詞語。

一、 圖片激趣

直觀形象的圖片最能喚起學生對事物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對事物的感知、理解。如,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文中“清淩淩”一詞學生不大理解,我便出示了一幅清澈見底的、遊著幾條小魚的小河圖,讓學生觀察,並說說這條小河給你的印象。學生馬上便說出“河水很清”,從而對“清淩淩”一詞有了直觀形象的理解。再如,“倒影”與“倒映”這兩個詞的理解,大多數學生總是分辨不清。教學時,我便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一幅桂林山水的畫麵,讓學生觀察這漓江的水怎麼樣?學生說:“水很清。”我說:“你們再仔細看看,在水麵上可看到什麼?”學生說:“我看到了水麵有青山的影子,這影子與實際比,它是倒著的。我馬上引導:“對呀,觀察得真仔細,這水裏的山就是岸邊山的倒影呀。理解“倒影”了嗎?學生點點頭。接著,我又說:“我們還可以說,岸邊的山倒映在水中。”這樣直觀形象的畫麵就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由模糊變為清晰。

二、 動作表演

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采用了動作表演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理解詞語。如,二下《晚上的“太陽”》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愛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這句話中的“攥”字,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沒有作任何暗示,而是讓一學生上來讀文章,一學生上台表演愛迪生看到媽媽痛苦呻吟時的焦急情形,其餘學生觀察他的表現。讀完後,我問下麵的學生,愛迪生看到媽媽那麼痛苦,他有什麼表現?有的學生說:“愛迪生臉上很焦急。”有的學生說:“愛迪生的拳頭握得緊緊的,好像汗水都出來了。”我馬上順勢引導:對呀,這就叫攥出了汗水。你們也來握緊拳頭試試看有什麼感覺?這樣,學生通過動作體驗,深刻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三、 聯係生活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學習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係。語文課堂應體現生活化。為此,我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聯係了學生的生活,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如,教學《誰的本領大》一課,文中“強烈”一詞時,學生似懂非懂,我就聯係他們的生活,啟發提問:“夏天的時候,早晨的太陽與中午的太陽曬在人身上感覺有什麼不同?同學們馬上不假思索地說:”早晨的太陽曬在人身上不怎麼熱,中午的太陽曬在人身上火辣辣的,覺得很燙。”我說:“對,中午的太陽特別強,曬在人身上特別熱,這就叫強烈的太陽光。”這樣,通過聯係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很快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再如,“團圓”“失望”“拚命”“喘著氣”等詞語,教學時,我們都可以聯係學生的生活進行理解。久而久之,學生在生活中也就會運用這些詞語了。理解與運用相結合,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詞語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