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黃芪產自渾源。(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頒發的地理標誌證明影印件)
該縣地處山西東北部,桑幹河支流渾河的上遊。縣域麵積1996平方公裏,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貌特征為“南山、北坡、中盆地”。北坡地區屬黃土丘陵區,坡度低緩,黃土深厚,光照充足,而渾源黃芪卻不喜歡這裏生長;中部一馬平川,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渾源黃芪仍然不屑一顧,而它偏偏喜歡南部石山區,海拔1200—1800米的官兒、青磁窯、千佛嶺、黃花灘、大仁莊、沙圪坨、裴村、東坊城等8個鄉鎮的100餘個自然村。總麵積達到26萬畝,產量100萬斤左右。
這一帶山連北嶽,峰巒疊嶂,高寒下濕,四季分明,春季幹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涼爽短暫,冬季寒冷漫長。這裏的氣溫,春季平均14℃以下,夏季23℃以下,秋季10℃以下,冬季-25℃以下。最冷時氣溫低達零下30多攝氏度,全年無霜期隻有90天。每年冬季,這裏冰雪覆蓋,地凍三尺,百草枯死,動物蟄伏,而渾源黃芪則毫無畏懼,笑傲嚴寒,地上莖枝不屈36不撓地對抗著呼嘯的西北風,地下的芪根在冷窟世界裏頑強地汲取著養分,一直堅持到來年的春暖花開。相比之下,其他地區的黃芪偏愛於土質鬆軟、光照充足、水源豐富的溫室型環境,因此不到二三年就輕而易舉地成長起來。這些所謂的“速生芪”,看去漂亮苗條,但由於它們生存環境優越,未經嚴寒冰凍的考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經高等儀器化驗,便露出其活性成分稀而不達標,藥理學作用低而無價值的軟肋。
那麼,渾源黃芪為何舍暖取寒,鍾情於酷冷高寒的南山區?而南山區究竟是塊什麼風水寶地使渾源黃芪千百年固守此地而不“移情別戀”?現在讓我們看一看,現代學者和專家們是如何科學地揭開這個謎底的。
2004年4月,由“山西省土壤環境與養分資源重點實驗室”對渾源黃芪主產區官兒鄉的生態環境進行了抽樣測試和綜合評價。他們選擇該鄉黃芪分布較集中的黑石、蔡溝和西十字等3個村作為采樣點。區域內布土壤采樣點3個,水質采樣點3個,大氣采樣點1個。采樣後按照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分析方法、農用水源環境質量監測分析方法、農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分析方法測定。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農用水源環境質量、農區環境空氣質量的評價方法分別按照NV/T395——2000、NV/
T396——2000、NV/T397——2000采用綜合汙染指數法進行評價。
大氣綜合汙染指數T綜=(最大單項汙染指數×平均單項汙染指數)1/2.
一、空氣質量評價
據連續兩天對黑石村空氣質量的實地監測結果與農區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規定的大氣中二氧化硫含量、氮氧化物、總懸浮顆粒物、氟化物限值比較,清楚地看到,監測點的各項物質含量均比較低,日平均量僅為限值1/10—1/2.最大值也僅達到限值的1/2.
通過對監測點空氣質量進行綜合指數評價結果,對照農區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標準及分級標準清楚地看出,監測點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懸浮顆粒物各項指標的單項、綜合汙染指數均小於0.6,屬於清潔級。
二、農田灌溉水環境質量評價
通過對黑石村、蔡溝村、西十字村的3個水樣進行分析化驗,分析結果,可知水樣中均未檢測出重金屬鎘、鉛、砷、汞。氯離子和氟化物含量也很低,僅是濃度限值的1/40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