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重要方法,但是怎樣臨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時下紛紜,無非“點、畫、撇、捺、間架結構”之屬,當然這是必要的,但這隻是臨帖學習中的一部分。本人以為,還有另外許多工作要做。概括起來要從以下七個方麵努力:
首先,要對所臨碑帖的美學特征加以理解,提高、純化個人的審美意識,增強對碑帖的鑒賞能力。通過臨帖,縮小自己的審美觀念與碑帖的美學特征之間的差距。
書法的寫作過程,是受大腦支配的,字的風格是由審美情趣(或審美意識)決定的,為什麼男人的字“雄”,而女人的字“柔”?這是由於男女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不同的緣故,盡管臨帖的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這是客觀規律。
羲之雲,“意在筆先”,就是要求臨帖者要遵守這個客觀規律。但這句話被一般人理解為“如何用筆和結字”應在落筆之前。對此,鄙人不以為然,審美定勢(審美知識的長期積累,在一個人思想上形成相對穩定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標準)應作為落筆之前的第一位的“意”,其次才是“如何用筆和結字的‘意’”。按照唯物認識論的觀點,審美意識活動是大腦的屬性,外界各種美的事物,山川之雄峻、捐軀之悲壯、星辰之迷離、小流之溫柔等對大腦的反複刺激,並經過大腦的整理分析之後,在審美觀念上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識別體係和衡量標準,這種“體係”、“標準”在臨帖時就表現出來,它控製著用筆輕重、頓挫節律、行筆方向、點畫配置等,從而形成不同風格的字。所以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審美情趣這些思維形式都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也是臨好帖的內在決定因素。對初學書法的青年人來講,要加強這方麵的鍛煉和提高,努力在審美意識方麵盡量貼合碑帖的特征,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帖效果;對待兒童,輔導老師應在為其選帖時審情度勢,從其審美特征出發,因材施教,適可選帖。
審美意識和世界觀一樣,是人人都有的,當然深度不同,類別各異,而且在隨時不斷地變化。
審美意識的訓練是臨帖的重點項目,這不是“唯我是美”。如前所述,審美意識來源於外界美的事物,是客觀事物在大腦思維活動中的反映,從而才逐漸形成“審美定勢”。而這個“定勢”仍在隨著外界新的事物的不斷刺激而深化、而提高。
臨帖不是整天鑽在寫字圈子裏,而要對書法以外的諸如美術、音樂、文學、雕塑等,特別是造型藝術門類有所涉獵。所謂涉獵,不是都要成為這方麵的什麼“家”,而是要求“懂一些”,會欣賞,能作出幾點評論。當然如果能操作一點更好。要求旁有涉獵的目的是通過這些藝術門類對自己的磨煉,達到審美意識的純化,審美情趣的升華和審美水平的提高,從而為臨帖的盡快進步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要了解各種碑帖的藝術風格、流派,它們各自所具有的特點,同時也要了解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這樣在臨帖時就不會在戰略上犯大的錯誤。書法藝術的內容浩如沙瀚,深似大海,風格流派數不勝數,要一一熟知是難以所為,但對行、楷、隸、篆、草的主要代表碑帖要知道,主要代表人物要了解,要了解他們的基本特點,至少要了解“雄”和“秀”這兩個主要大體係的特點。這兩個大派別不是包羅一切的,但是是主要的。
在辨別碑帖風格和自己風格這個問題上,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一定書法基礎的人,可能比較容易,但對初臨碑帖的人可能比較困難,這時不妨請別人來為自己指點一下,當然要請有經驗的人;即使是有較深修養的書法家,也存在繼續提高的問題,如何使自己進入書法藝術的更高境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同樣需要繼續的鍛煉。
第三,要把好“選帖”關。如果碑帖選對了,臨起來就會如飲甘露、得心應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過來,如果選錯了,寫起來就有隔靴搔癢、如背負芒的感覺,最後是事倍功半,甚至遺留下難以治愈的不良習氣。所謂“選錯”和“選對”,主要指所選碑帖的美學特征是否符合臨帖者的審美特征。
選帖有幾種方法:一是把自己寫的字和多種相關的碑帖對比,看接近哪一種碑帖就選哪一種。第二個方法是請別人為自己選,請的人應有一定的書法知識,這個方法是最好的,關鍵是要請好人。第三個方法是自己拿不準時,先試寫幾種碑帖,可以多試幾種,哪種順手就選哪種。第四個方法是個參考性的,是因為有時選不準,經常見到一些初臨碑帖的書法愛好者,由於沒有辨別各種碑帖藝術特征的能力,而把一些和自己審美特征不一致的碑帖作為臨習範本,造成損失。
現在在社會上有許多書法愛好者,饑不擇食,在書攤上隨便買一個“名家”寫的本子,拿來就臨,這是絕對不好的。其結果是耽誤了時間,走入了歧途。臨帖還是選先賢的碑帖可靠,而且要選有名的碑帖(因為前人碑帖中也有不規範的),這種碑帖是經過千百年的藝術活動考驗的,曾培養出了無數的書法大家。名碑帖的藝術功底深厚,是中國書藝內涵精華的集中體現,臨寫起來有百寫不厭的感覺;現代人的字除於右任、沈尹默、鄧散木等少數大家外,可作為範本的鳳毛麟角;另外也不能臨計算機字庫上的字,現代字有“流氣”,計算機的字有“匠氣”,上述這些問題,在我們選帖時要竭力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