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 成就了家庭
一次,他給一個雇主打水缸,打完之後雇主付給他工錢。王月川看都沒看,就信任地收下了。可當他回家後一看,卻發現雇主多給了10元錢。王月川又立即趕回雇主家,將多給的錢退還給了雇主。這件事讓雇主很是感激,王月川在當地的名聲也更加響亮起來。
於是,開始陸續有人給王月川介紹對象,許多父母都願意把女兒嫁給他,他們覺得他有一門手藝,而且人善良,可靠踏實。而王月川還錢的那位雇主,也給他介紹了對象。見了幾次麵後,他們就組成了一個家庭。婚後的生活雖然清淡樸素,但是很幸福。憑著王月川精湛的手藝,遠近許多人都願意請他去做工,因此他的收入在村裏算不錯的,一家人靠著他的工錢生活得十分愜意。
後來,王月川的兒女相繼出生。王月川在“叮叮咚咚”的打石頭聲中,嚐到了生活的甜蜜與樂趣。每次從外麵做工回來,他都會從主人家帶回許多好吃的東西,譬如熟雞蛋、花生、糖果等等。他用那雙長滿繭子的手,撫摸著自己的孩子,給予子女最甜蜜的愛。
上世紀80年代初,打石匠漸漸在村子裏火起來了,不少年輕人搶著拜他為師,非要跟他學石匠。王月川一個人攬不了太多的活兒,也隻好廣招徒弟擴大隊伍,一時之間就收了二十多個身強力壯的徒弟。
他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師傅,主要精力放在接洽業務、指揮做活兒的大事情上。在具體安排施工上,就分給大徒弟或二徒弟去操辦處理。他呢,成天反背著雙手,叼一根有三尺來長的葉子煙杆,手裏捧著一個熏得黑黢黢的濃茶盅,這裏走走,那裏看看。
艱苦 辛酸的征程
石匠這活其實並不輕鬆,有時還有生命危險。那是1986年的一天,王月川正在一個石廠幫人開采石頭。可沒想到的事發生了,由於滑坡,一塊石頭從山上滾落下來,壓在了他的腿上。當時他的褲子就被冒出的鮮血給染紅了。一旁的工友看到這情況,立即將他送到了醫院進行治療。王月川在醫院躺了一周多,在醫院時仍想著石廠裏的事,巴不得自己馬上就能上工。
做石匠這一行,受傷的事是免不了的。王月川說,鋼釺用久了,它的頂蓋就爆開了花,錘子落下,常常迸起碎鋼。這些像鐵蒺藜一樣的碎鋼不長眼,能飛進石匠的腿裏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如果碎鋼飛進誰的腿裏,那就要立刻停下工作,用刀子把它剜出來。如果這碎鋼不立刻取出來,過後它便在你的肌肉裏和你捉起了“迷藏”,從小腿鑽進大腿,甚至其他部位。說著,他就挽起了褲腿指著一塊傷疤說:
“一次我腿上就迸進一塊,做過兩次手術都沒有取出來,不知它要走到哪裏去,神出鬼沒,至今還在腿裏養著,有時摸到了,有時又不見了,一到陰天,它就折磨你。”
據王月川說,當石匠一年四季都露天作業,風吹日曬雨淋,沒有“硬打硬”的吃苦精神是吃不消的。酷暑天,高溫難耐,沒舉幾下鐵錘就滿身是汗了,所以許多石匠經常赤膊上陣,皮膚被曬得黑黝黝的,甚至曬到脫皮;在寒冬,雖然可以戴著手套打石頭,但由於長期用力,石匠的雙掌都是被磨得非常粗糙,甚至皸裂。
光彩 悄然淡去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月川的活路也漸漸變少,他再不用每天清晨早早起床,背著他的工具箱到外打石頭;再不用到山上將大錘在空中揮舞出一道優美的弧線,然後“咚”的一聲砸在石頭間的鐵楔上……王月川老人今年已經76歲了,黝黑的臉上布滿皺紋,詮釋著歲月的磨難與滄桑。他和石頭打了一輩子交道,出身貧寒的他,一直認為自己的身體應像石頭一樣堅硬。可是歲月不饒人,他現在不能幹重活,背點東西都會氣喘籲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