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篇(1 / 2)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功夫。

“注釋”

氣象:氣概,指人的行為舉止。身心:身指行為,心指所思所想。憂勤:擔憂不夠勤奮。惕厲:警惕,戒懼。

“譯文”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導,便可培養他們寬廣博大的胸懷、光明磊落的氣概;在平日裏時常檢查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不可沒有憂患意識,更不可缺少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

“道理”

既要重視後輩的教育,也要重視自身的修養。

林賓日教子

林賓日是我國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父親。林則徐的成才成名,與父親對他的諄諄教誨密不可分。

林則徐小時候,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可就是脾氣有些急躁,常常因為一兩句話不遂心而發火。林賓日看在眼裏,憂在心上。

這天,林賓日把子女們叫到一起,給大家講了一個《急判官》的故事——

說是從前有個判官,非常孝敬父母,每當遇到不孝的犯人,就要特別重判。

有一天,兩個彪形大漢扭送來一個年輕人,控告他是個不孝之子,時常打罵自己的母親。判官一聽,頓時火冒三丈,大聲喝道:“來人呀,先給我結結實實地打他五十大板!”年輕人還沒來得及申辯,就被打得皮開肉綻。

正在這時,一個老太婆拄著拐杖來到公堂,哭哭啼啼地說:“請大人救救我兒吧!剛才有兩個強盜溜進我家偷牛,被我兒子發現,想把他們扭送官府,不料反被強盜捆走了。”判官恍然大悟,方知冤枉了老太婆的兒子。他急忙叫人去抓那兩個大漢,但是,他們已經逃之夭夭了。

父親講的故事深深印在了林則徐的腦海裏,鞭策他努力改掉急躁、易怒的毛病。他當官以後,還在書房醒目處掛起親筆書寫的“製怒”的條幅,以此時時警醒自己。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無庸徒事言辭也。

“注釋”

不肖:不像。無庸:不需要。

“譯文”

父輩兄長有好的行為時,後輩們不一定學得像;而父輩兄長有不好的行為時,後輩們卻能學得很像。由此可知,父兄教子弟,應該端正自己的作為,做好表率,而不能隻靠言辭說教。

“道理”

身教重於言教。做父母兄長的以身作則對晚輩的影響很重要。

我爹是董其昌

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藝術造詣頗高,但人品卻為人詬病。他辭官後回到家鄉,仗著自己曾經做過皇帝的老師,在鄉裏為所欲為。

一天,董其昌的二兒子董祖常帶著家丁,要強搶一位民女做小妾,遭到了村民的阻攔。董祖常開口便說:“我爹是董其昌!”不說不打緊,這一說,反而使村民們積壓在心底的怨氣被點燃,來阻攔的村民越聚越多,還有村民怒喊:“若要活得好,先殺董其昌!”董其昌知道事情的原委後,不僅不勸兒子知錯就改,還雇來打手當幫凶。衝突越發升級,最後,村民將蘆席點燃丟到了董家的房頂上,一把火將董府燒成了灰燼。董其昌一家因逃走及時,才僥幸逃脫。

事後董其昌還不知自省,反倒惡人先告狀,分別向縣、府、道、撫四級衙門寫信,希望有人能為他“主持公道”。當時的巡撫王應麟早知董其昌的為人,對這件事前因後果也做了調查,知道是董其昌父子罪有應得。但董其昌畢竟做過皇帝的老師,為了不得罪這位“大人物”,同時也不再激起民憤,王應麟一麵寬慰董其昌,一麵承諾要嚴懲凶手,但卻並不派人追查。於是董府被燒一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