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及“環渤海”對商家的支持與幫助,徐培植總是深有感觸地說:“沒有‘環渤海’,就沒有東鵬陶瓷在天津的品牌優勢。”

他至今難忘的是2007年8月,“環渤海”全力協助籌辦“東鵬中國陶瓷文化節”活動的前前後後……

活動前,“環渤海”集團安排企劃部專員幫助他製定活動方案;李慶雲主持了兩次協調會聽取“東鵬”活動籌備情況彙報,提出許多建議;“環渤海”物業部門還提前疏散了停在建材中心前廣場的幾十輛汽車,免費搭起舞台、提供桌椅、掛上彩旗、立起展架和拱門。活動當天,豔陽高照。一大早,廣場上就聚集起許多聞訊而來的顧客。一天活動結束後,天津地區簽下了500多個訂單,一炮走紅。

回顧14年的不平凡發展之路,徐培植對“環渤海”在規範管理、培育品牌、提升商家知名度方麵立下的汗馬功勞大加讚賞。雖然他已是久經沙場的老牌經銷商,但他還是舍不得缺席“環渤海”舉辦的各種培訓與論壇,他說,那是一個難得的廣采雜收、自我充電的最好機會。

“環渤海”的迪克張

迪克裝飾工程公司是早期入駐“環渤海”的創業商戶,以工程裝修為主,家裝為輔,掌門人張立泉,從35歲開始到“環渤海”自立門戶,至今已滿14年。他為人誠懇,講義氣,人送雅號“迪克張”。2002年,環渤海大廈頂層露天廣場進行園林裝修,張立泉一舉中標。6月的天氣幹熱炙人,李慶雲檢查裝修情況時,看見張立泉剃了光頭、光著膀子和工人一起揮汗施工。他禁不住在心裏說:這個老板好樣的!從那一刻起,李慶雲與張立泉結下不解之緣。環渤海市場每次裝修都首選張立泉的公司,張立泉更是知恩圖報,不少零零星星的碎活兒一律免費,結果,“迪克張”的名頭越來越響,“環渤海”遇到棘手之事,像解決事故和客商糾紛之類的頭疼事,總習慣先找他。張立泉更願以“我是環渤海人”自居,時時處處忠實捍衛著“環渤海”的利益。

劉毓林:我是魚,“環渤海”是水

談及入駐“環渤海”的十年曆程時,高遠裝飾材料公司總經理劉毓林曾說過一句話:“我是魚,‘環渤海’是水,是‘環渤海’把我養大的。”如果清楚了劉毓林的經曆,就會覺得這句話絲毫也不做作和誇張,它準確地道出了當年隨“環渤海”一同艱難創業的老商戶們的心聲。

劉毓林是最早一批進駐的商戶,風風雨雨在環渤海建材大市場上整整奮鬥了14個年頭。1998年4月1日,劉毓林在環渤海裝飾城租賃了一間50平方米的庫房,開始了他在“環渤海”的艱難創業。那時他經營五金行當,是名副其實的一個人在打拚,裏裏外外全靠自己忙乎,既要當銷售員,又兼著倉庫保管,還要管賬、采購、送貨、安裝,一天到晚沒有片刻的清閑。到北京進貨,舍不得租用汽車,隻好自己騎上一輛輕騎摩托車充當運輸工具。秋末冬初的一天中午,天下著小雨,他餓著肚子馱著一箱球型鎖返回天津,過度疲勞讓他兩腿發軟,過鐵路道口時,車子一顛,身子一歪,摔倒在地,弄得滿身滿臉都是泥水。眼見包裝箱摔破了,球型鎖散落一地,他無比沮喪,索性也不收拾,一個人坐在道邊抽上了煙。他委屈地想,我這圖的是嘛呢?當年在國營廠子裏當頭兒,出來進去有車坐,現在可好,混成了這個樣子!可他轉念一想,那種端著飯碗等人舍粥的日子難道就好過嗎?再說古往今來成功的創業者哪個不是從頭做起勇於承受磨難呢?誰讓咱選擇了這條闖蕩之路呢?既然闖蕩,就不能怕吃苦。想著想著,劉毓林的委屈消散了,心態漸漸平衡下來。那時,他幹得很投入,也很辛苦。經常一個人做商品陳列,一幹就到天亮。生意興旺一些後,他買了一輛二手的“鬆花江”麵包車,每次外出上貨,他總恨不得把車廂的空間全部用上。裝滿車後,他怕耽誤工夫,飯也不吃就馬不停蹄地往回趕。最後隻給自己留下車門口的一塊方寸之地,勉強容得一個人蜷曲蹲下。但即便如此奔波勞碌,劉毓林的身上卻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

劉毓林的生意漸漸做大了,50平方米的庫房再也擺布不開。2004年冬,他向“環渤海”負責人提出擴店請求,希望做成一間“前店後廠”式的店鋪。盡管當時攤位緊張,周轉難度極大,但“環渤海”負責人沒有拒絕他的請求,多渠道物色既符合安全、防火標準又適合他要求的場地,終於在後院騰出400平方米的庫房,幫他解決了銷售加工的最緊迫難題。劉毓林始終對此銘記在心,他說:“環渤海拿我們商家當主人,我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租賃關係,而是親密的合作夥伴。‘環渤海’的服務意識很強,與商家聯手,做大做強,共同打造環渤海建材大市場,這是天津市所有市場從來都沒有過的經營理念。”

劉毓林越來越離不開“環渤海”這個難得的載體與平台,他認為“環渤海”的服務和管理很到位,很超前,對於環渤海市場發展的長遠目標、短期目標、實施計劃乃至具體落實措施,李慶雲都考慮得細致周到。他對“環渤海”充滿信任,把他的旗艦店和主要專賣店都設在了“環渤海”,把他經營管理的主要精力也都放到了“環渤海”。

劉毓林的事業不斷壯大,他的“高遠”公司現在經營著3個“東豐”五金店、4個“頂固”滑動門店、3個“三峰”木門店,營業麵積將近700平方米,營業人員也增加到60多名,而且建起了自己的占地1000平方米的加工廠,效益比10年前翻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