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代物流印象——環渤海建材中心批發市場總裁 李慶雲(2 / 3)

第二、簡單評判批發市場與超市容易陷入思維的誤區,本土市場的主流需求將決定著企業所要演變的方向,利潤最大化是業態創新的硬道理。歐倍德、百安居,宜家等跨國連鎖建材超市的進入使行業一度陷入業態之爭。環渤海人卻更多地從競爭的刺激中找到了興奮點,我們認為,建材超市與批發市場孰優孰劣並非爭論的焦點,重要的是誰能更快地適應變化中的市場需求。市場的組織形式不是永恒不變的,沒有什麼絕對的金科玉律可循,永遠是由此時、此地的“需求”所決定的,永遠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國內市場相比國外的特點是:1、要滿足住宅產業大片改造工程,有著批量的需求,這與國外的DIY市場不同;2、市場調節功能尚未全麵係統化,管理上相對落後。國外工廠市場化、市場工廠化,而國內市場與工廠之間連鎖網絡相當差,仍是以定貨滿足即時需求為主流。在這樣特色下,批發市場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各國都有自己的國情,我國的建材市場麵對的是住宅產業主導下的需求,供給的主體是工程,而建材連鎖超市在國外麵對的是DIY市場,是自己動手的零售市場。本土市場的主流需求決定著市場所要衍變的模式,決定著我們不能全盤照抄照搬國外超市,環渤海市場就是以服務工程、麵向家庭的為基準,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業態,達到滿足主流需求和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之間的統一。

第三、學習洋超市,取長補短,順時應勢,創造第三類市場模式。洋超市的出現,使我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也有了引以取長補短的參照。國外大型建材超市引入的以設計為主導進行采購的理念,以及科學的管理,有保證的服務是都是我們應該借鑒的。環渤海建立已經六年了,有了自成體係的批發市場模式,我們將在深刻理解中國國情的優勢之上,學習借鑒洋超市,應勢轉型,提升市場的業態,建立起適應現實需求的第三類市場。

環渤海改革求變,對批發市場進行業態改造、規範管理、調整提高,其最終方向是大力推進批發市場的流通現代化。首先,學習和引進連鎖店、超市、大賣場等新型營銷方式和流通業態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手段,不斷提高對市場經營主體和經營行為的調控能力。其次,盡快在市場內部建立與現代流通方式相適應的配套服務體係,如金融結算體係、商品監測體係、物流配送體係、網上交易體係、加工服務體係等。再次,加大信息技術改造的力度,積極采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逐步實現批發市場信息傳輸的數字化、寬帶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作為專業性的批發市場,首先應當是一個權威和專業化的情報信息收集加工處理中心,不但為客戶提供第一手的商品價格、供求狀況、統計信息,還提供本行業的所有最新技術的發展報告。環渤海國際經貿大廈是麵對當今市場發展和需求的現實要求,建立起融合了建材超市、精品專賣、網絡批發等各種先進的業態形式,創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業態模式,即第三類市場。在入住商戶的結構上,實行資格準入製,形成名品、名商、名店,總代理、總經銷的經營格局;在經營方式上,引進超市的先進模式,實行四條統一線,即按商品部類統一布局、統一標識、統一收銀、統一配送。

任何一種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有優勢、也有弊端,固步自封必將會被市場經濟“無情拋棄”,簡單模仿容易“水土不服”,而盲目跟隨極有可能“掉進陷井”。近兩三年來,一些建材超市因經營不景氣相繼關門的大有人在,而一些建材市場交易火爆的也有很多。因此,麵對洋超市大兵壓境,建材市場應充分發揮本土優勢,學習先進,摒棄落後,在發展中完善自己,在完善中提升自己,不斷創新才會增強核心競爭力;隻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改進,不斷地適應市場需求,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環渤海建材中心批發市場

2002年12月

照片中的回憶——妻子眼中的李慶雲

慶雲不僅事業成功,而且有一個幸福、美滿、和睦的家庭。除了事業,無論是在校學習階段,還是在愛妻、教子、孝敬老人等等方麵,無不凸顯著他的人格特性和脾氣秉性,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正直、善良、有主見

“文革”初期,慶雲正值在校學習階段,那一時期,“學生敢鬥老師就是革命派、造反派”,慶雲所在建材學校也和全國一樣,學生肆無忌憚地批鬥老師。每當老師被打得頭破血流,他就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不管別人怎麼說,總是第一個勇敢地站出來,保護被鬥老師,阻止過火行為。1967年,資曆很深的陳大慧老師被關進“牛棚”,身體遭到折磨。一天,慶雲到校後,聽說陳老師因胃穿孔導致大出血,他急忙跑到圍觀同學中間,看到老師躺在地上吐出許多鮮血,就大聲喊:“救人要緊”,並與其他兩個同學一起將危在旦夕的陳老師送往醫院搶救。30年後,當慶雲與陳老師重逢時,陳老師激動地說:“要不是你當初強行把我送到醫院,我就沒命了。”

二、尊敬老人,孝敬老人

“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交”、“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麼會有同誌情呢?”這是慶雲常說的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有姐弟5人,母親去世較早,父親自1986年之後開始患腦萎縮,他不靠姐弟,把父親接到自己家伺候。開始一年多的時期,他堅持自己照料老人,後來老人一點兒也不能自理,為了兼顧工作,聘了一個保姆,但他隻要一回到家就幫忙伺候老人吃飯、洗腳。這樣一直伺候了五年多,老人於1983年故去。他父親去世後,2004年,我80多歲的父親也患上腦萎縮,已是56歲的慶雲又將嶽父讓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安度晚年。他從不靠別人,也從不嫌棄老人,耐心地帶動老人唱戲、活動,將嶽父當孩子一樣耐心地哄著。我弟弟幾次想接老人到自己家住都被慶雲攔住,他說:“人老了,別總動了”,我的父親時常糊塗,但提起慶雲來,卻從不改口,每次有來串門的親朋,他就跟人家說:“慶雲是個實在人,慶雲心眼好,對我好”。熟悉我們的人都知道,慶雲的嶽父誇女婿已成為老人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