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氣不斷的熏蒸下,每天不知道做一點什麼才好,恰好這時候,一個朋友向我推薦了《第三性》。果然,一讀之下竟然放不下了,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和他的情侶波伏瓦的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讓我欲罷不能。當我把整部書讀完的時候,掩卷沉思“這是一對什麼樣的情侶啊”,可以說他們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經曆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正象他們的作品一樣顯示了與眾不同,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閱讀這部書的時候,自己常常為他們的卓越和非凡而拍案叫絕,無論是他們的追求、他們的創作、乃至他們的私生活都讓我讚歎不已。但是要想把這些感受詳細的說出來,確是力所不逮。但是,如果不把心裏的感覺表達出來,又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閱讀《第三性》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位傳主創作上的同樣豐收和思想認識上的高度一致。作為哲學家的薩特,他是存在主義的大師;作為文學家,他獲得了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作為政治活動家,他深受青年人的愛戴。伏波瓦也因為自己的創作業績和社會活動而成為世界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她創作的《第二性》被譽為西方女性的“聖經“。無論是創作業績還是社會知名度他們都是並駕齊趨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哲學觀點上、在文學創作的理念上、乃至兩性生活狀態的認同上,他們是那樣的和諧、那樣的沒有芥蒂,沒有一絲一毫的隔閡。這不禁表現在他們一生都保持著親密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始終是相通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彼此都是對方的唯一。他們在創作上雖然是各自獨立的,但是,他們每一部作品的寫作、修改、直至出版都牽係著對方的心,他們互相勉勵、互相幫助、互相為彼此的作品把關。薩特的朋友孔達評價他們的關係時稱:他們之間互相簽發‘出版許可證’。我覺得他們之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缺了任何一方,他們都不可能這樣成功。他們水乳交融,渾然一體。他們所有的創作成果裏都有對方的一份心血,這也是哲學史和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
每一個閱讀《第三性》的人都會對他們在兩性關係的獨特見解和實踐產生濃厚的興趣,也一定會有各自不同的評價。對於他們契約式的愛情,我是持欣賞態度的。縱觀他們的一生,除了彼此終生不逾的愛戀外,他們又從來不拒絕“偶然愛情”的來臨,而且彼此開誠布公的分享這些愛情經曆。我覺得這兩個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們的血管裏流淌著愛的液體。他們遭逢的“偶然愛情”不是逢場作戲,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正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在這些經曆中獲得巨大的幸福,並且在這些愛情經曆中吸取了能量,給他們的創作增添了營養和活力。特別是薩特,正因為有那麼多女人的愛,才使得他在晚年身患疾病和幾進失明的情況下延長了生命,並且保持了一定的創造力。這些當然波伏瓦起了主要作用,但是那些女友的作用也不能被低估。正象薩特在他70歲時和波伏瓦說起他和梅琳娜在一起的感覺時稱“同她在一起,我覺得好象是35歲”,可見他的這些女友在他生命中的作用,可以說除了文學,薩特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女人了,是這些女人給了他活力和樂趣。波伏瓦的‘偶然愛情’雖然沒有薩特經曆的那麼多,但是她也充分品嚐了這些愛情給她帶來的溫馨和愉悅,特別是在薩特同別的女人在一起時,她產生了“我想躺在一個男人的懷抱裏”的想法時,是阿格林給了他男人的溫暖和全新的感受,這樣的關係他們保持了好多年,最後為了薩特,她失去了阿格林,對此她傷心不已。在處理這些關係時,他們都沒有始亂終棄,就是沒有那種親密關係了,但他們還和那些情人保持著友誼,這一點讓我讚歎不已。特別是薩特,他對那些情人一直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在經濟上的保障,而且還為他們日後的生活做出打算。為了使他的小情人阿萊特能夠繼承他的財產,他既然冒著亂倫的指責認阿萊特做了幹女兒。從這些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善良天性和寬宏的愛心,我想做人能夠這樣,可以問心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