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台:愁雲慘日。白衣白裙的祝英台縱身跳入大墓,欲與梁兄合葬。少頃,一對彩蝶輕靈地飛上天空……古中國的故事,都講究個起承轉合,且讓我們從頭說起:從前,有一女子名喚英台,男扮女裝赴杭州求學,途中在草橋亭歇腳,邂逅書生梁山伯,相談甚歡,當場拜了把兄弟,二人徑直奔鳳凰山萬鬆嶺而去。綠蔭深處萬鬆書院書聲琅琅,梁祝同窗共讀三載……唉!
古往今來,杭州城不僅是紅男綠女遊樂的好地方,還是莘莘學子負笈求學的好去處。但是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出外讀書隻有男人的份,女孩子是不允許離開閨房的。
話說上虞縣祝家莊有一個名叫祝英台的年輕姑娘,她容貌秀麗,胸有大誌,決意要到杭城求學,可是遭到父親祝員外的反對。祝英台便暗設巧計,假裝生病,茶不思,飯不想,又假扮卜卦先生上門占卜。聰明的祝英台以此來說服父親,證明自己出外求學萬無一失。祝員外見女兒心誌甚堅,同時也期望女兒真的能成為一代才女,終於答應了。臨行時,祝員外叮囑女兒:“你此去假扮男子,可不要露出破綻。三年學滿,務須速歸。倘若家有要事,一見家書,即速歸來。”
祝英台與丫鬟銀心改扮男裝。銀心肩挑書擔行囊,隨英台高高興興地踏上去杭城的路途。陽春三月,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一路行來,已是杭城近郊的草橋亭了。英台與銀心走得乏了,就到草橋亭內歇腳。
卻說會稽有個年輕的書生,名叫梁山伯,辭別了堂上老母,帶了書童也到杭城來求學。他們路過草橋亭,亭中休息,正巧碰上祝英台與銀心。梁山伯與祝英台相互通報了鄉籍、姓名,攀談起來。兩人越談越投合,就在草橋亭內撮土為香,結拜為兄弟。
光陰似水,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杭城同窗共讀已近三年。三年裏,他們誌同道合,相互敬愛,英台的女扮男裝竟然也沒有被識破。有一天,梁山伯在作文,祝英台站立於書案邊為他磨墨。梁山伯抬起頭來,突然發現祝英台的耳垂上有耳環痕。自古以來,隻有女子才戴耳環,為什麼祝英台會有耳環痕呢?這引起了梁山伯的好奇。祝英台機靈地編造說:“祝家莊年年有廟會,村裏人叫我扮觀音菩薩,所以才穿了耳孔,戴過耳環。”同時假裝生氣說梁山伯瞎猜疑。梁山伯是個忠厚人,這年春天,祝英台收到家中來信,說老父有病,催她回去。父親生病,她不能不回去,但她又難舍心上人梁山伯。銀心了解小姐的心意,要她向師母講明原委,拜托師母做媒。祝英台向師母講明了真情,並從袖中拿出玉扇墜——一隻雪白的玉雕蝴蝶,作為定情的信物,請師母轉交給梁山伯。
梁山伯同樣舍不得祝英台走,他萬分依戀地送“賢弟”下山,走上了他們當年來杭城時走過的錢塘江畔的路。古人送至親好友上路,送到十裏長亭,已算是遠送了,可梁山伯送祝英台,一送就是十八裏。一路上,祝英台即景暗示自己是個女兒身,要與山伯結為百年之好。可生性厚道的梁山伯竟一點也未解其意。祝英台看到山上樵夫砍柴,便問梁山伯:“他為何人把柴打?你為哪個送下山?”梁山伯回答說:“他為妻子把柴打,我為你賢弟送下山。”祝英台指著鳳凰山上的山花說:“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難。”梁山伯不明祝英台暗喻之意,回答說:“你家牡丹雖然好,可惜是路遠迢迢怎來攀!”祝英台又指著池塘中戲水的鴛鴦問:“英台若是女紅妝,梁兄願不願配鴛鴦?”梁山伯還是不明白,回答說:“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紅妝。”祝英台急了,看到前麵河上遊來一對大白鵝,說:“雄的就在前麵走,雌的後麵叫哥哥。”梁山伯卻更不明白了:“未曾看見鵝開口,哪有雌鵝叫雄鵝?”祝英台懊惱地調笑說:“你不見雌鵝對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呆頭鵝!”梁山伯生氣了,祝英台隻得趕緊向他賠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