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1 / 1)

從抗日戰爭開始到解放戰爭為止的十年間的文學,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占著重要的地位,並具有特殊的風貌。

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隨著上海政治環境的演變,大致可分三個階段:一、抗戰初期,即從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至同年十一月十一日,上海是抗戰前線之一翼,全國作家大多都在上海,這裏成了全國文學運動的中心。文學作品類多激昂而率直。二、“孤島”時期,即從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上海四周雖已淪陷,卻還有一小塊租界成為當時的特殊區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了廣大愛國進步作家,以此彈丸之地為據點,采取種種靈活方式,繼續與敵偽周旋。當時的文風,仍多激越,但限於環境,表現手法已逐漸向迂回曲折和隱喻諷刺轉變。三、淪陷時期,為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上海完全成為淪陷區。這是上海最黑暗最艱苦的階段,一切出版物和文藝活動都要受到侵略者和漢奸的嚴密控製。就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地下領導依然存在,堅持民族氣節、誓不為敵人效勞的愛國作家(包括文學上屬於鴛鴦蝴蝶派的大多數作家在內)更是大有人在。他們或用“商辦”名義,繼續編印書刊,或在地下黨的安排下,有計劃地打入敵偽文藝報刊,發表反映現實生活、培養讀者嚴正藝術趣味的作品,排擠替敵人歌功頌德的毒草。這時的文壇,呐喊和投槍已不允許,而現實主義卻有了進展,在藝術上經過了更多的錘煉。這類作品,今天看來也許會被指摘隱晦,甚至色調暗淡,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卻是需要經過種種鬥爭才得發表!就是這類作品,等候著作者的往往是逮捕和嚴刑,而的確有不少作家經過這樣的煉獄,有的甚至慘遭殺害。

我們深感以上三個階段文學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都值得保存下來,使後代知道:我國現代文學有過這麼一個階段,有過這麼一批作家,他們曾在艱苦的歲月裏,為我國的現代文學史寫下了可貴的一頁。而流光易逝,歲月不居,這項整理工作至今還沒有去做,大批資料仍然散佚,有待搜集,再不搶救,恐將蕩然無存!

同人有鑒於此,集會商討,決定承擔起編纂《上海抗戰時期文學叢書》的責任。鉤沉輯散,以這一時期上海的作家和作品為主,並兼收活動在上海附近的浙江、江蘇、安徽、福建諸省,以至香港、南洋等地,而與上海仍有關聯和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雜文、劇本、兒童文學等各種體裁),分輯陸續出版,每輯十冊。

本叢書成立編輯委員會,約請巴金同誌為名譽主編,推舉樓適夷、林淡秋、柯靈、朱雯同誌為主編;具體編務,則由楊幼生、陳夢熊、管權、胡淩芝、蕭斌如五位同誌擔任。福建人民出版社承擔出版任務“注釋1”。

擔負工作的同誌,各有自己的崗位,抽暇收集材料,走訪求教,往往為尋找一種資料,費時數月,一有所獲,則歡欣如得至寶。本叢書中每冊從選題定篇以至編輯出版,確也頗費了不少心力。展讀當年作品,相隔已將近半個世紀,而當時鬥爭年代的各種情景,仿佛曆曆在目,許多篇章,依舊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這使我們覺得從事這項工作並非毫無意義而告慰於心。

我們深感遺憾,主編之一林淡秋同誌卻未及看到“叢書”出版就溘然長逝了,謹在此表示我們的悼念。

《上海抗戰時期文學叢書》

編輯委員會

一九八二年三月

“注釋1”1985年起,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控訴》(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