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這麼覺得:真的不聰明--算術算不過人家、說說不過人家,但是我覺得我創業我有另外一個理想--如果我馬雲能夠創業成功--我相信中國80%的年青人,創業能成功。因為我跟任何人一樣,在街上和小男孩打架,資質也不高,讀書也不好,考大學考了三年,還考了個專科,考外語係我是專科,後來那年外語係男生招不滿,我們老師說你要不要想升本科?那我就升本科。後來我就變成了本科生。
--馬雲語錄
常打架養成“俠者風範”
葉:我不是說你不堅強,我知道你小時候特別堅強,愛打架。
馬:常打架,不是愛打架。
葉:常打架?一般來說我覺得隻有大個子欺侮小個子的。我覺得你小時候肯定個子不算大的那種。
馬:對!確實我不想欺侮別人,但別人會欺侮我。我不會自己打架,很少為自己打架,都為別人打架。因為我人小,所以人家不防你。所以你進攻要速度快。
--2003年馬雲在《財富人生》欄目上的談話
觀點分析
馬雲從小就是一個喜歡行俠仗義的人。雖然他自幼就身單力薄,一副營養不良的體態,但卻有一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懲奸除惡、替天行道的俠骨仁心。身小力薄,絲毫沒有影響到他戰鬥的熱情。
他自己也承認:“我小時候很瘦小,但是很會戰鬥。”這與他不服輸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身材的矮小與羸弱一點也不影響他的“驍勇善戰”,正是靠著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拚搏勁兒,他才漸漸拋卻相貌和身材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壓力,升騰起一股在互聯網江湖打下一片江山的決心和勇氣,才有了他在江湖中日行千裏的步伐。
因為不服輸、不畏強的性格,幼年的馬雲為此吃了不少苦頭。但他從來不會因為自己身單力薄就退縮,無論敵人多麼強大,隻要是惹惱了他,他都不惜麥芒對針尖、雞蛋碰石頭般地跟對方叫板。
據傳有一次,為了一點事,年少的馬雲和一個高大的年輕人動起了拳頭。大家都以為看到對方的剽悍,瘦小的馬雲肯定會還沒開戰,就先搖白旗。即便是逞強應戰,也用不了幾個回合就落荒而逃。可是,令一幹人等大跌眼鏡的是,馬雲居然越戰越勇,雖然最終沒把對方打得落荒而逃,但如虹的氣勢更勝對手一籌。
可以說,馬雲身材上的瘦小、相貌上的奇特和他的膽識絕對不成比例。這注定了他將不走平常之路,多年以後的淘寶和eBay之戰,也是因為他的磅礴氣勢,在強弱懸殊的劣勢情形下,以小搏大,讓人為之瞠目結舌。
因為“善打架”,馬雲在少年時代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問題孩子”,多次受到各種懲罰。他甚至為此被迫轉校,進了杭州八中。他的桀驁難馴、惹是生非,讓所有老師、鄰居都對這個喜歡打架鬥毆的頑劣孩子不抱多大希望。但即便如此,馬雲仍然是“屢教不改”。
但這個“壞孩子”卻又和那些頑皮且喜歡打架鬥毆的街頭小混混截然不同。他打架從來不是為了自己,正如他的一些老師評價的一樣:“馬雲是個‘傻氣’的孩子,總是為了朋友弄得滿身傷痕。”但他們卻不知道,這不是“傻氣”而是“俠氣”,若幹年後,很多江湖朋友能為有他這樣一位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好兄弟而倍感驕傲。
馬雲的方法論
古語有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馬雲這種自小養成的“俠者風範”注定了他不會一輩子甘於平庸。
把尊嚴的豐碑樹立起來
因為我爺爺出身不是很好,是在抗戰的時候,大概他是保長,所以我們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應該算是一種“黑五類”這種子女,所以我爸爸和媽媽那時候工作總是不是很順利。爺爺隻要有任何事,派出所那時候(就會)到我家來罵我爺爺。
--2003年馬雲在《財富人生》欄目上的談話
觀點分析
1964年,馬雲出生在西子湖畔的一個普通家庭。由於馬雲的爺爺在新中國成立前當過保長,馬雲曾被歸於“黑五類”。
小學5年級時,一個家夥又沒來由地罵他的爺爺,他立刻躥上去,用書刊劈頭蓋臉狠掃過去。相比馬雲的小個頭,那家夥可高大強壯得多。他反身用雙臂絞住馬雲。馬雲雖已透不過氣來,但憤怒早已趕跑了懼怕與畏縮。馬雲居然與那個家夥摔起跤來。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馬雲的頭被狠狠地推到水泥地上,撞開一個洞,裏麵的骨頭都看得見,在醫院縫了3針。
又有一次,由於被欺太甚,這個從來不和人爭吵的男人(馬雲的爺爺)終於不能忍受了,和一些人吵起來了。結果,警察去了馬雲家裏,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開始罵馬雲的爺爺。當時馬雲的很多同學也趴在窗戶上看熱鬧。警察說“隻許你老老實實,不許你亂說亂動。”馬雲當時心裏特別記住了這句話。
過了一段時間上語文課,有一篇講到一個地主,隻許他老老實實,不許他亂說亂動。他覺得第二天上這課同學肯定要笑話自己,就沒去。結果第二天語文課老師也沒去。第三天去了,語文老師也來了,剛好上這堂課。
他前麵一個男同學故意把這句話念得很響:“隻許你老老實實,不許你亂說亂動”,並回過頭來朝他擠眉弄眼一下。馬雲頓時火起,就把書包扔過去了。然後打起來,馬雲的頭撞在牆上,縫了4針。
因為當時缺少麻藥,大夫隻好直接縫針,而馬雲居然像《三國演義》裏刮骨療傷的關雲長一樣,硬是一聲沒吭。“雖然很疼,但我當時眼淚都沒掉一滴。”回想當年的“壯舉”,如今的馬雲感慨萬千。正是因為此時,馬雲在同學眼中的形象高大了起來,再也沒有同學嘲弄他個子矮小,容貌奇特。
馬雲的方法論
人人都需要尊嚴。尊嚴是人生的豐碑,尊嚴的豐碑樹立起來,人生就會創造輝煌;尊嚴的豐碑一旦倒塌,心靈就會被踐踏。
最珍貴的是朋友的友情
這麼多年,到現在為止,我覺得最最珍貴地是朋友的友情。我在每一次最困難的時候,都是朋友幫忙。小時候也一樣,所以我把朋友的友情看得很重。所以你出去的時候,有時候朋友受欺侮了,我好像一種莫名其妙地感覺,就覺得這個人怎麼可以這樣?
--2003年馬雲在《財富人生》欄目上的談話
觀點分析
上了大學的馬雲雖然不再打架,但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氣概一點也沒丟,當同學們有困難,需要他幫忙時,他總是義不容辭地出手相助。
有一次,班上有一個同學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誤被取消了原本屬於他的研究生考試資格,這位同學不知道該怎麼辦,便去找馬雲幫忙。雖然馬雲和這位同學的關係很一般,但馬雲覺得失去考研究生的資格,會對這位同學的前途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這位同學的成績很不錯,如果不能考研,畢業後他就會被分配到老家工作,才華無法得到充分施展。
惜才的馬雲拍拍胸脯,答應幫忙。馬雲開始四處找人替這位同學求情,他找到班主任、係領導、院領導,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花了兩天半的時間,才說服了他們,同意恢複那位同學的考研資格。
那位同學考上了研究生之後,便和馬雲失去了聯係,很多人都說那個同學“忘恩負義”,馬雲幫了他這麼大的忙,他卻“杳無音訊”了。馬雲自己倒是覺得無所謂,他幫人也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感謝的。之後的幾年,馬雲忙於工作,很快就把這件事忘記了,但他沒想到,在隔了近十年之後,一次馬雲在深圳出差,忽然跑來一個人,激動地拉住馬雲的手說:“我聽老同學說你到了深圳,所以專門從廣州趕來看你。”
馬雲定睛一看,眼前這個人正是當初在自己幫忙下,走進考研考場的那個同學。研究生畢業後,這位同學的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與馬雲見麵時,他已經是一家著名的外資企業廣州分公司的總經理了。
當時馬雲正處於創業的低潮期,這位同學聽說馬雲的情況後,主動幫馬雲聯係業務,介紹人脈,讓馬雲感到很溫暖。每當想起這些無心交上的朋友,馬雲便覺得寬容與善良之心的可貴,他說:“雖然也有被出賣的傷痛,但一顆善良寬容的心,總能交上一大把真誠的朋友。現在不定什麼時間,會突然有個朋友打來電話:‘馬雲,最近怎麼樣,有事需要幫忙一定要告訴我。’”
馬雲的方法論
他的“俠義”,他的為朋友打架、為兄弟兩肋插刀,讓他擁有了一幫肯為他付出的朋友。這些朋友,在他後來的闖蕩路上,或多或少地幫助過他。
沒想到學習英語幫了大忙
我當年學英語,我沒有想到後來英文幫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隻要你喜歡,隻要你認為對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問題功利性很強的話,肯定會遇到麻煩的。
--馬雲經典語錄
觀點分析
從小到大,各門課中,馬雲最得意的就是英文。也正是因為這個優勢,他才能考上杭州師範大學外語係,這才能做英文老師。同樣是英文好的優勢使得馬雲成立海博翻譯社,才有機會到美國接觸互聯網,也才有後來的阿裏巴巴。
那麼為什麼馬雲會喜歡上英語呢?這其實源於馬雲與中學一位地理老師的閑談。
馬雲讀中學時,教地理的女老師上課教學方式非常活潑,講課讓人如沐春風,經常給同學講自己的一些經曆和故事。馬雲和其他同學一樣特別崇拜這位地理老師。
有一天上課時,這位老師講了一件事,使馬雲受益終生,甚至可以說改變了馬雲一生。
老師說,曾經有一次在西湖邊上,幾個外國人詢問她中國地理,她英語很好,自然對答如流。老師總結說,你們要學好地理,更要學好英語,不然當有外國人問你的時候,你會給中國人丟臉的。
老師的話猶如醍醐灌頂,使馬雲茅塞頓開,對老師的崇拜也使得馬雲對老師的話深信不疑。
上完那節地理課後,一回家,馬雲就花6毛多錢,買了個收音機,每天聽英文廣播!
由此發奮,馬雲開始了他的英語學習之旅。那一年,馬雲剛滿12歲。
當時由於家庭的狀況,馬雲的父母甚至連ABC都不會,這給馬雲學習英語帶來了許多困難。但他憑著對英語的熱愛,和自己頑強的性格,憑借著一股子不服輸的韌性,克服了許多困難。那時的馬雲為了學好英語,每天早上都會騎40分鍾自行車,前往杭州西湖附近一家酒店找外國遊客學英語,其後8年間風雨無阻。
在西湖邊,每當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遊客,馬雲就主動湊上去和人家練幾句,還經常免費給老外當導遊。從13歲起,馬雲就騎著自行車帶著老外滿杭州跑。
馬雲的英語口語就這樣一天天流利起來。慢慢地,馬雲的英語口語讓所有的師生大跌眼鏡,一個從沒出過國的中國學生,口語流利到如此程度,的確是罕見的。那時候連老外都以為這個小朋友是從歐美回來的歸國“小華僑”。
馬雲的方法論
8年的英語學習使馬雲受益匪淺,與絕大多數中國人相比,他更具有國際化眼光和理念。與各類外國遊客的多年接觸,使馬雲獲得了課堂上老師無法傳授的知識和經驗。
原來外麵還有一個世界
在和這些外國人互動的過程中,我發現外國人的想法和我受到的教育有很大不同,讓我了解到外麵還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2007年馬雲在台灣地區接受記者采訪
觀點分析
馬雲小時候,經常出去做導遊,找老外練口語。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很多外國遊客來到杭州。馬雲在杭州西湖區學英語,8年間風雨無阻。這8年對他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開始變得比大多數中國人都要國際化,因為與老外的接觸使他懂得了老師與書本所無法傳授的知識。這些知識開始不斷衝擊著這個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同時,也讓馬雲在小小年紀就打下了廣泛的人脈基礎。
據馬雲後來回憶,1979年一天,15歲的他一個人站在杭州香格裏拉大酒店門口尋找“獵物”,就是在那一天,他結識了來自澳洲的帶著2個孩子的摩利,並與他們度過了愉快的3天,在摩利一家歸國之後馬雲和這家人並沒有失去聯係,而是不斷地書信往來,成為筆友。摩利太太對馬雲說:“我想給你取個英文名字。”馬雲說:“好啊!”摩利太太說:“如果你不嫌棄的話,我想把我丈夫的名字給你,他叫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