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張學生的課外閱讀麵要寬一些,除了看中外文學的經典著作,不妨也涉獵一點科幻小說。
有人會問:閱讀科幻小說有什麼益處呢?
這不禁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有趣的報道。這篇報道發表在2000年5月13日的《北京青年報》,題目是《從科幻小說中尋求航天新技術》,全文不長,照錄如下:
科幻小說裏的超光速旅行和彎曲空間大概還要繼續作為幻想存在下去,但另外一些奇思妙想卻可能走出小說,成為現實。歐洲航天局正從科幻小說中尋找靈感,研究新的航天探索技術。
據此間新聞媒介報道,歐洲航天局組織了一批讀者,從科幻小說中尋找可能有價值的設想,然後交給科學家評估,研究這些設想能否用於未來的空間探索任務。歐洲航天局還歡迎廣大科幻愛好者提供有創意的想法。
歐洲航天局“從科幻小說到空間探索創新技術項目”協調人大衛雷特博士介紹說,事實已經證明,科幻小說中的部分設想確實具有實用價值。
19世紀80年代,現代電子技術還沒有出現,就有人提出傳真機的設想;1928年,行星著陸探測器出現在科幻小說裏;1945年,小說家設計出了供宇航員長期生活、從地麵由航天飛機定期運送補給的空間站;20世紀40年代的一部著名卡通片裏,大偵探使用的手表既是可視電話,又是照相機。這些設想在剛剛問世時不易被理解,但隨著技術進步,它們陸續變成了現實。
英國華威大學的數學教授兼科幻小說家伊恩斯圖爾特說,美國航空航天局也經常向科幻小說作者谘詢,征求創新設想。美國航空航天局甚至在進行一個“突破推進物理學項目”,希望最終研製出能使航天器速度接近光速的新型引擎。
這則報道所以引起我的興趣,首先在於它富有說服力地澄清了長期以來對科幻小說的誤解,那種輕率地指摘科幻小說純係胡思亂想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我們雖然還不知道歐洲航天局究竟從哪位作家哪一部作品中獲得了靈感,但是無可爭辯的是,科學技術專家並非是要從科幻小說中尋找計算公式或者燃料配方,而是“有創意的想法”,而這正是科幻小說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價值的所在。
不僅如此,這則報道還說明,科學技術專家有時候也需要求助於文學家。實際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曆程中,不少科學家、發明家曾經受惠於科幻小說的啟迪,從科幻小說中獲取創造發明的靈感。法國科幻小說大師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中描寫了尼摩船長的潛艇“鸚鵡螺號”,這在當時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凡爾納有關潛艇的科學構想,卻是一個天才的富有創意的預言。因此,美國發明家、號稱“潛艇之父”的西蒙萊克(1866~1945年)在回憶錄中說:“凡爾納是我生命的總導演”,正是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啟發他發明了第一艘在公海航行的潛艇。也正是同樣的原因,美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鸚鵡螺號”,以紀念凡爾納最早提出了潛艇的科學構想。
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不僅是世界一流的科幻小說家,而且還是現代衛星通訊最早的設計者。1945年克拉克就提出通過衛星係統實現全球廣播和電視轉播的大膽設想,而在20年後由於地球同步衛星的發射成功,這一預言終成現實。值得一提的是,克拉克1964年發表的科幻小說《太陽帆船》,描繪了利用太陽風(即今天造成地球上無線電通訊發生故障的太陽粒子流)進行太空帆船比賽的大膽設想。這部小說發表後,最先引起極大關注的是美國航空航天局,他們對這一科學構想能否用於太空飛行頗有興趣,並且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實驗。
科幻小說是麵向未來、展示科學技術發展前景的文學。科幻小說中的幻想不是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而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想象。它不僅以奇特的構思、超越時空的氛圍展示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所帶來的美好未來,也深刻地揭示科學技術可能造成的負麵影響。因此,閱讀科幻小說對於啟迪智慧,開拓思維,激發對科學實踐探索的熱情,洞悉未來的發展趨勢都是大有益處的。
我們現在不是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嗎?其實,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訓練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為想象力和創造力乃是創造性思維的體現,也是發明創造的基本前提。正是在這方麵,科幻小說豐富的想象力和它描繪的未來世界的科學構想,對於讀者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近年來,西方國家許多大學競相開設了科幻小說的課程和講座,指導大學生或研究生閱讀優秀的科幻小說,其目的也是出於素質教育的訓練。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將陸續推出國內科幻小說家的新作,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被廣大青少年讀者所接受,同時也誠懇地歡迎大家評頭品足,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以便進一步推動我國科幻小說創作的繁榮。
金濤
2000年9月15日於北京
§§編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