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句話通常表示我們正在推測):齊國第一次攻宋後,未敢深度擊壓,旋即撤兵,是因為擔心西方秦帝國主義的幹預。
一國的開疆拓土必然將影響全部諸侯格局,從而遭受它國勢力的幹涉和絞撲。這是齊湣王和蘇秦都深知的鐵一樣的規律。現代社會也是如此,美國人把這個叫作“均勢原則”。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獨霸局麵,所以非常關心世界其他每個角落內的各種勢力保持均衡,為此它不惜支持英國,以英國來遏製歐洲眾蠍,避免歐洲大陸中有哪隻蠍子長成霸主與美國抗衡,從而保證了美國的安全和霸位的持久。“注釋11”
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英法兩國要求推倒腐朽的慈禧太後,支持光緒親政。這就是為了讓光緒能夠有所作為,適度提高中國的國力,從而起到牽製附近的俄國的作用,避免俄國在遠東獨霸。而俄國人當然不希望出現有競爭能力的鄰居,於是極力保護慈禧,希望晚清維持一個懦弱腐朽的狀態。英法的意圖,就是一種地區均勢的考慮。
再比如,英美支持蔣介石,又拉他進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是出於一種東亞均勢考慮,以此製約蘇聯等強國的發展,倒不是因為它們喜歡老蔣的光頭和小胡子。
跟美國遏製歐洲的“均勢原則”是一樣的,戰國七雄之間也很注意“均勢”,會對自己的競爭對手的擴張進行遏製,以便求得對手所在地區維持“均勢”狀態,避免該地區誕生霸主,或者避免該地區既有霸主勢力進一步擴大。所以秦人不願意看見齊國吞宋,不願意齊國吞宋壯大後成為東部霸主。他希望東方保持“均勢”狀態。
齊國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齊國要吞宋,不單單是自己有武力就可以實現的。國際格局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任何局部地區戰爭,都會受到更廣泛的各種勢力幹預。秦人就一直不甘心齊國吞宋而壯大。為此,秦國不惜導演了東西兩帝並立的鬧劇,相約齊秦伐趙,唆使齊趙互毆,從而牽製齊國,從而齊國無暇滅宋,但是被蘇秦挫敗了。蘇秦促成了齊趙結盟,為齊國滅宋創造自由空間,但秦國人的幹涉和威脅依然存在,秦人仍然在竭盡全力想辦法阻撓齊人滅宋。
為了根本防止秦人的幹預,蘇秦想出了一個極為奇譎的高明主意:假如我們能以齊、趙、魏、韓、燕五國主力合縱攻秦,以目前秦國尚不夠一極獨大(而是齊秦等大)的能力,勢必被壓迫得抬不起頭來。趁秦國氣沮,五國與秦人群毆的時候,齊國第二次大舉興師滅宋,就可以一鼓而得誌了。
這個偉大的設想可以說是戰國時代最大的一個陰謀(這叫作“驅狼通虎”,當狼和虎互相咬成一團的時候,齊國就可以在周邊任意擴張了。它有點類似蘇聯默許和唆使希特勒在整個歐洲搗亂,並直逼英法,從而使蘇聯獲得周邊霸權)。蘇秦把這個大陰謀講給齊湣王聽的時候,兩人都激動得渾身顫栗。誰能為齊湣王實現這一偉大陰謀,促使五國攻秦呢?那當然隻有戰國時期最偉大的外交家、縱橫家--蘇秦同誌了。於是蘇秦奉命,開始了他穿梭五國的口舌外交征程。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這兩個詞是形容古代盲流的。說孔子周遊列國,在一個地方,席子還沒焐熱了,就又卷起來走。墨子家裏也是一樣,由於天天到外麵辦業務見客戶,他家裏自己不生火做飯,所以煙囪都沒黑煙子。
這兩個詞形容蘇秦也合適。他一樣也是奔走列國,他“遍事三晉之吏”,向魏國權臣孟嚐君(相國)、趙國權臣李兌(相國)、韓徐為(趙將)等人陳述利害,促使他們合縱攻秦。(“三晉”,就是指趙、魏、韓三國,它們三個都是從從前的晉國分裂出來的,所以叫三晉。)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高超的國際關係原則的把握,蘇秦一番穿梭外交,終於使李兌、孟嚐君等人都宣布與秦絕交,同意發兵攻秦。韓國是最弱國,唯趙、魏馬首是瞻,不敢有自己的主意,也出兵讚助。燕國人當然更聽蘇秦的,擦幹眼淚,再次以兩萬大軍,裹了糧食,自費助戰。五國軍隊聲勢浩大,旌旗獵獵,戰馬嘶鳴,在中原河南的成皋地區會合,準備伐秦。“成皋”就在洛陽以東北的滎陽地區,位於“豫西走廊”的出口處。
所謂“豫西走廊”,如果你搞一張中國地形圖就能看得出:從河南省中部起,往西,地勢陡然抬高,聳立起連綿不盡的熊耳山等山脈,與西邊的黃土高原連成一片。黃河在這片群山高地中衝出一條走廊。走廊以北是山西的黃土高原,走廊以南是橫向綿長的熊耳山、伏牛山群山。這條走廊成為陝西黃土地(秦國)進人中原的唯一通道,就叫作“豫西走廊”。走廊西端起點就是著名的秦國要塞函穀關,是陝西的東大門;走廊東端終點就是成皋地區(河南洛陽以北地區),這裏地勢險要,後來著名的虎牢關就修在這裏,是曆來兵家必爭之地。後來項羽、劉邦的長期鏖戰,也是集結在成皋地區。控製了成皋,就控製了豫西走廊東口,可以行經走廊,直殺函穀關,趨奔秦國本土。
當公元前287年,五國軍隊浩浩蕩蕩開至成皋地區,守住走廊口,做出發狠西向的樣子。走廊另一頭--函穀關內的秦人腿肚子開始抽筋,被迫屈服:不但不敢再幹預齊人滅宋,而且還苦著臉“破財免災”:把以前所占據的溫(河南溫縣)、軹(河南濟源地區)、高平(濟源地區)歸給魏國(伊闕大戰後喪失給秦人的),同時也將侵占趙國的兩個地方歸還趙國。秦國遭受了不大不小的一次挫折。蘇秦也因此盛名如雷--不但燕國已經給了蘇秦“上卿”爵位、“武安君”封號、相國職務,而且齊國也封蘇秦為相國、武安君,爵位上卿,趙國也封蘇秦為武安君、上卿,因為他成功促成了五國合縱攻秦。這就是後世所訛傳的“蘇秦掌六國相印”的故事,其實最多是兩個相印(燕和齊的),再加上三個“武安君”封號。所謂“武安君”,就是一種封君,意思是“以武力安撫天下”(後來白起也受封“武安君”)。
瀟水曰:蘇秦遊說五國伐秦,到底難度有多大呢?確實很大,三晉之吏如孟嚐君、李兌之徒,私下都與秦人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讓他們與泰國絕交,好比讓他們不吃飯一樣難。誰肯跟秦國鬧僵啊,以後自己還怎麼混啊。
所以蘇秦曾比喻說,當年黃帝與蚩尤大戰,黃帝的近鄰都不肯出麵幫黃帝,因為不願與蚩尤鬧僵關係。現在我說服三晉各家攻秦,就像黃帝說服各部落助他攻蚩尤一樣,這事連黃帝都會覺得很難辦。但是,蘇秦做到了。
蘇秦做到了,是因為他的主張順應了當時天下大勢。當時中國的天下,東西是齊、秦兩極強國,夾在齊、秦中間的,從北向南依次是:燕、趙、韓、魏、楚等弱國。如果齊、秦兩強對峙,互相牽製,對其他諸侯來說,是相對安全的國際環境。蘇秦說:“齊秦不合,天下無憂”,就是這個意思。兩強為保持力量均衡,都不允許對方肆意攻擊周邊諸弱,開疆拓地,諸侯弱國得以喘息。
可是一旦齊、秦兩強連橫,對中間的諸侯國來說,就是災禍。齊秦雙方就攻伐行動達成諒解,甚至劃分勢力範圍,進而瓜分天下,中間諸侯就等著挨宰割了。譬如齊秦前不久相約並立稱帝,計劃就是共同瓜分中間的趙國。就是齊秦結合,會給中原帶來災難。美俄關係改善,美國就敢打海灣戰爭,把伊拉克擊潰,也是這個道理。而從前美蘇關係不睦時,美國連年累歲打越南,卻遲遲打不下來,不是美軍的軍事技術前後有了多大的變化,是國際形勢使然。
而當齊秦兩強互相敵對時,譬如孟嚐君組織齊秦對打時,中間的趙國和宋國,就蠕動興兵,各自滅掉了中山和滕國,發了一把小財。而且,兩強勢均力敵,必須借助中間各弱國的力量,才能占對方上風。這就更使得中間諸弱的地位崛起,甚至身為兩強討好的對象。比如孟嚐君以齊伐秦,就要拉攏韓魏一起出兵,還把打秦國奪得的土地,都獎勵給了韓魏。韓魏在齊秦對抗中獲得壯大。
總之,兩強對峙,利於中間列弱求得生存。現代社會也是如此,當蘇聯與美國對峙,夾在蘇美之間的列國,就成為蘇美爭相引誘而不是攻擊的對象。一旦某一弱國被攻擊,另一個強國必來幹預和救護。譬如美國攻擊朝鮮半島,蘇聯必來援救。又譬如,美國曾入侵越南,不能得誌;蘇聯占領阿富汗,也最終灰溜溜地退出。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當時是兩個超級大國對峙的時代。越南成功地攆跑了美軍,不是因為越南人厲害,而是依靠了身後的蘇聯和中國撐腰,所以能把美軍拖垮。阿富汗終於擺脫蘇聯侵略軍的魔爪,是因為得到美國和海灣國家的支持,令蘇聯人铩羽而歸。而一旦蘇聯破滅以後,世界上美國一極為大,國際局勢由對小國有利的兩極變成了不利的一極。伊拉克這樣的小國貿然挑釁美國,終於遭受滅頂之災,就是因為薩達姆缺乏對世界大勢的了解。他對國際局勢的觀察理解力,比不上兩千年前的蘇秦啊。
戰國時代也如此,當齊人威脅攻擊宋國,秦人必然來救,這有利於宋國本身的苟延殘喘。所以,齊秦兩強對峙,是當時天下弱國的共同呼聲。
所以戰國時代的中間諸侯各國,都樂意看到齊秦對峙,而千方百計地阻止秦、齊聯合,所謂“離齊秦之交”。蘇秦讓他們在齊的帶領下合縱攻秦,正合了他們“離齊秦之交”的願望,有利於自己的生存乃至壯大。這比起“齊秦循善以圖三晉”,當然要舒服一點。於是蘇秦遊說三晉的事業,顯得舉重若輕。這不得不說是蘇秦熟諳天下之大勢,選對了符合列國利益的主張去行事,因而事半功倍,順利促成了五國攻秦之勢。
看來,有今人說的“戰國時代遊士們憑著一張嘴巴,一飛衝天”,這樣的事其實是沒有的,首先要看清形勢,善於因勢利導才行。光評舌頭,再搖晃,沒有腦子也是不行的。
不管怎麼樣,蘇秦達到了他事業的最輝煌時刻,五國合縱攻秦,“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決於蘇秦之策。諸侯相親,賢於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這是當時人對蘇秦的描述,內中也帶著豔羨。
被豔羨的蘇秦是這樣的:掛著相印,革車百乘,綿繡千純,白壁百雙,黃金萬鎰,以隨其後。他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橫曆天下,廷說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抗!蘇秦本是個“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所謂“窮巷掘門”,就是陋巷中的地窟一樣的家門。“桑戶棬樞”,桑樹的材料很軟,根本不好用,大約蠶們吃完桑葉,桑樹幹沒人要,於是給蘇秦家揀去當門板,再隨便抓根樹條勉強當門軸,實在是環保而且簡陋的窮家啊)。
但是蘇秦從這樣一個窮困的一介布衣,在沒有任何家族背景支持下,卻能躋身諸侯廟堂,預決天下大事,轉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應,真是不可想象啊。而蘇秦憑著自己的才學和智識實現了,豈不偉哉。
七
中原諸侯聯合攻秦的戰事,在戰國時代一共有五次,前後綿延一百年。第一次是在三十年前的張儀時代,公元前318年,張儀的政治對手--合縱家“公孫衍”組織了齊、楚、燕、韓、趙五國合縱攻秦,由楚懷王當“縱約長”,但是楚國一貫實行曆史上習慣已久的親秦策略,合縱迅速失敗。第二次是十年前(公元前298年)孟嚐君為報私仇導演的齊、韓、魏聯合攻秦,持續三年,有一定成果,但淺嚐輒止,因孟嚐君不願意削弱秦國而壯大韓魏,秦國認輸返還了幾座城池,即告結束。
蘇秦導演的是第三次,時間在公元前287年,蘇秦約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從上一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蘇秦組織的五國合縱攻秦,不是《史記》上描述的那樣,為了六國的生存,免於被秦人各個擊破而采取的積極聯合自救活動。其實,當時的秦國力量還達不到一統天下的火候,五國合縱的目的,從表層上講,蘇秦是為齊湣王滅宋著想。合五國攻秦,驅狼通虎,打擊秦人,使秦兵無暇幹涉齊湣王滅宋。深層裏,蘇秦還隱含著一個更大的陰謀:由齊國主倡和領導五國攻秦,可以使齊秦關係極度激化,把齊、秦關係推到萬劫不複的深淵,最終可以吸引秦人在適當時候(當齊國攻宋被消耗得很疲憊時)參加攻齊聯軍,從而最終實現“弱齊強燕”的根本目的。(單靠燕國的力氣,縱使齊國變成八十歲的烏獲,也是打不倒他的,必須有老秦參與。)
這裏蘇秦就和齊湣王發生了意見衝突。在老齊的腦子中,五國攻秦的目的,實為恫嚇,主要心思在於取宋。所以,當五國大兵囤積成皋時,老齊就虛晃一槍,從成皋抽出主力殺奔他可愛的宋國去了。而蘇秦則是希望齊兵深刻攻秦的,使齊秦關係刻骨激化,達到萬劫不複的程度才好。所以蘇秦想來非常著急,從魏國大梁(開封)寫信拉齊湣王回來,他說:“現在五國攻秦之兵剛剛聚合,您卻想從這裏抽兵攻宋,這樣就損害攻秦之事啊。天下之兵看見了,也不傻了,也都跑去與您搶攻宋國,那豈不就糟糕了?您已經結盟三晉進攻秦國了,秦國就必然不敢言去救宋,等秦國被打弱了,宋國自服從於您,您的大事就成了。”
但是,這封信似乎沒有奏效,齊湣王還是發兵打宋去了(當然也許奏效了,是齊湣王隨後過了一段時間,才發兵去攻宋的)。但不管怎麼樣,五國中依舊有部分齊兵,與秦國打起來的話,還是可以離間齊秦的,而且這事本來就是齊國發起的,足以令秦怨恨齊國。另外,蘇秦生怕孟嚐君(魏國相國)也坐不住了,也離開成皋,轉身跑去搶宋國(魏國在中原中部,東邊與宋接壤,魏國一直也想去宋國那裏搶莊稼地)。並且孟嚐君是從齊國下崗的,在魏國為相,出於忌恨齊國,可能給五國攻秦之事攪局。總之,如果魏相孟嚐君離開成皋,改殺奔宋國去了,那樣的話,合縱攻秦的事就泡湯了。於是蘇秦在這封信中,隨即請求齊湣王給孟嚐君好處,他說:“大王需要安定孟嚐君的心。從前大王曾經對我說,給孟嚐君一些好處以便他幫忙攻秦,我甚讚同這個主意。五國攻秦,一旦失敗,三晉(趙魏韓)就會爭相走投秦國,到時候三晉與秦合一,您還怎麼滅宋啊。所以我以您的名義答應給孟嚐君好處,以勉勵他在這裏安心攻齊。但是,夏後先生說現在就把宋國城邑平陵給孟嚐君,來收買他。希望大王不要聽。我希望大王給他平陵,但不是沒什麼功勞就給他。希望大王把平陵、陶邑懸在孟嚐君和李兌的頭上,等最後大事全成了,再最終給他們,這樣大王能得到的襄助是最多的。”
當時,還有一些輿論勸說齊湣王不要合縱三晉去攻秦。輿論說:一旦三晉攻秦成功,三晉地位崛起,就該淩駕於齊國之上。三晉就會驕橫於齊國,甚至發生變亂,跑去與齊國爭奪宋國。
蘇秦生怕這種論調影響齊湣王鼓舞三晉攻秦的原有計劃,於是在信中接下來反複批駁這一觀點,說:“執事者說‘三晉合在一起,向西打傷了秦國,必以其餘勇,對大王驕橫’。希望大王不要聽這個。三晉攻秦,還來不及有什麼成果,而您已經攻下宋國,並安定了那裏的百姓,所以沒什麼好怕的(可見,蘇秦叫齊湣王不要急著去攻宋,但也不能太晚)。另外,再加上我保著讓燕國侍奉您,三晉必然無變。如果三晉願意聽您的話,您就役使他們繼續驅秦。如果三晉不願意(有變),您可以改結好秦國,以切斷三晉後路。三晉豈敢對您驕橫呢?而且我在這裏看著三晉,三晉如果是表麵上努力攻秦,暗中卻背叛大王與秦國眉來眼去,那我一定會先知道。您就趕緊結交燕國,聯絡楚國,而把三晉做誘餌讓秦國來吃,這樣三晉必破。所以,有我參與此事,三晉一定不敢背叛齊國。我用來防備禍患的措施有一百多個。大王如果能為我而安住燕王之心,而不聽那些中傷燕王的人的話,如果三個月您還不能成就‘王天下’的大業,那麼我請去死(希望齊更信任燕,便於齊對三晉進行防範。)我不惜生命要幹成這一番大業,並不隻是為了您,也是為我自己。您不謀攻(我所代表的)燕國,以此作為對我的惠賜,使我有以令燕王對我感恩戴德的地方,所以我說這也是為了我自己。一旦您成就霸王之業,我也名列三公(三個高級元老,可能是指燕國的),我也有了自矜於世的資本,我雖死不醜(死了也不難看,死了也光榮!)”蘇秦最後幾句可謂肺腑真情。於是,堅定了齊湣王支持三晉攻秦的既有打算。
最後蘇秦講的是為什麼自己非要主戰合三晉攻秦(與其他齊國執事者意見向左),其動機也在於這樣將是齊、燕、蘇秦三贏的局麵,從而叫齊湣王更信任蘇秦,不至於懷疑他有別的不良動機。
齊湣王批準了蘇秦的要求,給孟嚐君宋國封邑平陵,但不現在就給,並且堅定推行三晉攻秦。孟嚐君暫時也不會鬧了,五國合縱之勢既往如舊。
齊湣王原本對於五國攻秦的事有顧慮,一是孟嚐君很不可靠,隨時可能變卦,反過來阻撓齊國攻宋;二是即便三晉攻秦勝利後,反過來會對齊國驕橫,製約齊國攻宋。大約是基於此,所以他在五國合縱攻秦之勢剛成,就急於去攻宋--先把自己的好處拿到。但這樣,就可能使得三晉不去死命攔著秦國,最終齊也就吞不了宋,齊也不會因吞宋而消耗,並因吞宋激怒秦國。所以,蘇秦提出五國攻秦,還要確保它像模像樣執行下去。因此這封信裏,他極力勸齊湣王最好堅定支持三晉攻秦,以攻秦成敗之利害說服齊湣王,並且打消老齊對三晉的顧忌。終於,齊湣王墮其圈套,支持五國攻秦不變。蘇秦鬆了一口大氣。
可是,剛把齊湣王和孟嚐君穩住,三晉中的趙國權相李兌又動搖了,偷著打算跟秦人媾和。攻秦之事又出波折。於是蘇秦趕緊又去說服李兌。如果李兌不聽話,偏與秦人妥協,那齊、三晉、燕攻秦之事就還是得泡湯。“促齊吞宋、離間齊秦、促秦也未來攻齊”也就成了泡影了。(唉!怎麼這麼難啊!)
李兌為什麼要跟秦講和呢?孟嚐君有可能動搖,是因為他是從齊國被驅逐的,不願意此時幫著齊國打掩護,叫齊國白吃宋國,並且他所在的魏國也一直盯著宋國,孟嚐君不支持齊國攻宋,他也想去宋國搶灘、占地方。好在齊國給他了一塊畫餅(平陵),他暫支了。但李兌不同,李兌是支持齊國吞宋的,因為齊國許諾吞宋以後給他“陶邑”作為封地。然而讓李兌去約束趙人攻秦,他又不願意跟秦人把關係搞僵。李兌的最高目標,是跟齊國和秦國關係都不錯,哪邊也不惹,保證自己永遠不倒,兩邊討好。但是明著與秦人講和,又背叛了對齊國的許諾,於是他就暗著來,向秦國那裏賣好,表明攻秦不是他李兌的意思,他是被脅迫從之的。
李兌這麼一幹,魏、韓也急了,趕緊也偷著給秦人遞話,說攻秦也不是自己的本意。五國合縱攻秦之事,眼看又要泡湯了。蘇秦可急壞了,你們不能散夥啊。我還指著攻秦來離間齊秦呢。於是他趕緊跑去趙國見李兌,說:“您可別再私下搗亂了!天下(也就是三晉)如果紛紛散而事秦(結好秦國),秦國必然從函穀關裏伸出腦袋,一路輕鬆地去阻止齊人滅宋。說不好,秦人會占據宋國。秦國相國魏冉,也是盯著陶邑這塊倒爺會聚、商品稅天下第一的肥肉呢!“注釋12”魏冉得了陶邑,還有您的份兒嗎?現在齊國正在攻宋,您三晉隻要再堅持一下,擋住秦國,不久攻下宋來,陶邑就是您的了!您哪怕得了陶邑,再跟秦人解釋、講和,也不晚啊!所以現在還是打秦國吧!(瞧把蘇秦累的。)”“注釋13”
蘇秦接著又開始嚇唬,說,“如果你們三晉先散夥了,不幫齊國攻秦了,那齊國就會采取報複措施:恢複與秦人結好。齊秦結好,再次把秦國的代理人韓瑉送到齊國為相。兩邊齊秦一聯合,又是相約伐趙的老路。你們趙國不就完蛋了嗎?”(哎呀,這國際局勢,真是亂透了,不比現在的中東簡單。)
蘇秦接著搖舌鼓動(但是句句在理,蘇秦和張儀最大的區別,張儀靠誆騙--如楚懷王,蘇秦則全是精湛有力的分析,以理服人,並且促使對方為我所用!),說:“如果你們跟秦國講和,秦國會有什麼反應呢?秦國會有六種動向……”蘇秦一口氣分析了秦國的六種反應,有的是進攻齊國,有的是結好齊國,有的是進攻魏國,有的是結好魏國,有的是結好趙國,有的是恢複中山以牽製趙國,每種反應都推導出好幾步,最終結果都將以對趙國不利而李兌得不到陶邑而結束。蘇秦縱橫排比,氣勢滂沱,說得李兌直翻白眼,哪兒還有話了。於是五國攻秦之勢依舊。
蘇秦的這六個推論,每個都向下直推三四步不等,中間交互摻雜其他列國諸侯的反應,連各國種種的行兵路線都預測分析了,其推導的複雜和邏輯的蜿蜒,使得我們在這裏沒有信心把它說清楚,有機會還是去《戰國策》看“五國伐秦無功”一篇自己揣摩吧。我們今天理解起來還這麼消耗腦細胞,當初蘇秦闡述起來,真不知道該如何!估計他一邊用手指劃著地圖,一邊口水都該浸濕了地圖。李兌一定會連連說:“等一下,等一下,重新說,重新說!”
就這樣,蘇秦一個人看著趙、魏、韓三國攻秦,實現著護齊伐宋以最終弱齊強燕的目的,此外還要督促著心猿意馬的老齊也來湊份子打秦,在錯綜複雜的列國矛盾與戰局中,真是夠累啊。能不累嗎?
八
公元前287年,五國大兵滯留在成皋一帶。這次五國攻秦,主要是由於齊國沒有動真力氣,別有他求,導致三晉動搖。好在蘇秦到處好說歹說,五國大兵滯留在成皋一帶,沒有散夥。成皋是豫西走廊的東口,客觀上五國之兵起到了阻住秦人東出的作用。
齊湣王利用這個時機,努力伐宋,但是收效甚少,因為此時宋王偃將王位傳給了太子,宋太子很得人心,能團結民眾,共同對敵,因而防守堅固,使齊軍無隙可乘。
蘇秦覺得齊國在宋國那裏也已經比較疲憊,齊秦的關係,經過五國一番熱熱鬧鬧的攻秦,也算是“離間”的差不多了。於是蘇秦掀開了“扁擔歌”的第二樂章:離間齊趙關係,乃至離間整個齊與三晉的關係,促使三晉與秦人未來合縱攻齊。
三晉肯調轉槍口,跟著蘇秦打齊國嗎?我們先說其中的魏國,攻齊,正中了魏國當權派(相國)孟嚐君的下懷。三晉中的魏國,當權派正是孟嚐君(相國),讓他帶領魏國攻齊,不需要任何思想工作。孟嚐君是從齊國罷官出來的,恨透了齊國,晝夜思索報複自己的桑梓所在之地--齊國。當初,孟嚐君在齊國策動“貴族田甲劫王”事件,被齊湣王粉碎,孟嚐君被迫跑來了魏國,當了魏國的相國,並且繼續走他專權的老路。
前麵曾經說過,魏國有一對孿生子,被魏昭王寵信,而不搭理孟嚐君,孟嚐君就把他倆叫來,一起賭博,中間說有張老四的兒子求見,孟嚐君故意嚇唬:“張老四一貫跟我過不去!”於是拿起兵器交給傳達室的,叫出去殺了張小四。當然旁邊門客假裝勸阻一通,這對孿生子看了嚇壞了,違逆孟嚐君不得好死啊,於是該給孟嚐君幫忙了。
還有一次,魏昭王想參與“官事”,就是治國,於是對相國孟嚐君說了。孟嚐君說:“大王想參與官事,何不先試著學習學習法令,讀熟了,好參與啊。”於是,魏昭王就讀法令。讀了十幾條竹簡,就困得睡著了。魏昭王說:“寡人讀不了這些法啊。”於是繼續當甩手掌櫃的去了。其實治國也不需要細讀法令啊。孟嚐君就這樣忽悠他的大王。
孟嚐君在魏國隻顧專權,對他自己的父母之邦齊國,則想到的隻有去攻打。他跑到魏國為相後,晝夜思索報複齊國,想殺回老家去“複辟”,重新當官或者幹點別的。
“馬王堆帛書”裏邊蘇秦的書信上,提到了孟嚐君(可能是單獨)謀齊的嚐試。當時正值五國攻秦,大兵滯留在成皋一帶。孟嚐君覺得是打齊國的時機了(可能覺得齊國攻宋已經疲憊,或者是他急於與齊國爭奪同樣與魏接壤的宋國,雖然齊湣王懸給了他平陵的封邑做安撫,但也不管用),孟嚐君聯絡了趙國的大將“韓徐為”,又聯絡了燕昭公,想一起攻擊齊軍的後身。韓徐為當即響應。燕昭王得到邀請後,更是大喜,在群臣一片攻齊報仇的叫囂聲中,急迫地加入了魏、趙、燕聯合謀齊的計劃中。
於是,成皋五國大兵,本來說是西攻秦國的,這時候經過孟嚐君的鼓動,其中三國(趙魏燕)全都反水了,調轉槍口,要向東攻齊了。當然也就更提不上攻秦的事了。至於這件事是蘇秦主導的,還是孟嚐君主導的,史料不甚清楚,大約是孟嚐君主導。
在這風雲突變的當口,齊國派來宋、侯兩位使臣,傳達齊湣王的信旨給大梁城內的蘇秦。目前蘇秦是齊國的相國,齊湣王還不知道他謀齊的事情,而是緊張兮兮地跟他討論軍機:“寡人與蘇子謀攻宋國,寡人靠的是背後的燕國和西北方向的趙國的支持。現在燕昭王在朝廷上,跟群臣晝夜謀劃攻齊呢,情況甚急!(看來,齊國在燕國朝廷上也有間諜)。寡人不得不有所防備,準備攻宋到八月為止,得不到宋國土地,也八月從宋國撤兵。”
蘇秦得到這一重要情報後,比較焦急,同時大梁城內的魏相國孟嚐君也從其他渠道得到了這一消息(即齊湣王聽說燕昭王在嚷嚷謀齊,故齊準備從宋撤兵),孟嚐君並把此情況也轉告蘇秦。
蘇秦趕緊向燕昭王寫信示警:“齊國已經知道您在朝堂上謀攻它呢。齊王已經被驚動了,八月就要從宋國提前退兵了。我請趕緊去齊國了解情況。不過大王也不必擔憂,齊王即便想就此進攻和懲罰燕國,我認為他也做不到,也不敢。因為燕國和三晉的關係尚好,我將命派在韓魏兩國的陳臣、許翦二人,以韓魏兩國去說服齊國不攻燕。”蘇秦還很擔心一旦燕人貿然攻齊,自己也就要腦袋搬家了,於是信中末尾囑咐說:“足下雖然有深怨積怒於齊,請隱忍不發,以便我行事。不然,我就要在齊國這裏受罪了,掉腦袋了,不樂生矣(活不下去了)!”
蘇秦隨即在大梁城和孟嚐君商議如何應對。雖然燕國走漏攻齊消息,齊湣王警覺,立刻緩攻宋國,但孟嚐君還是想以成皋的列國來攻齊。他對蘇秦說:“現在燕王是要打齊的,我這裏魏國打齊當然也沒問題,趙國那裏,我聯絡了的韓徐為願意攻齊,但他隻是大將,他的上級相國李兌卻是不肯謀齊的。而我們魏國兵力不如趙國,必須叫趙國願意攻齊。”
蘇秦說:“固然。李兌指望得到齊國攻宋後給他封邑,所以齊趙關係黏糊得很,好得很啊。”
“必須讓齊國先謀趙,趙國人寒了心了,齊趙關係破裂,李兌勢必隻能跟著我們合縱攻齊了。”“注釋14”
蘇秦稱讚了孟嚐君的陰謀詭計:能對自己的父母之邦齊國想出這樣的壞主意,也算是智膽超人了。於是蘇秦派人去齊國,以此人的個人名義,對齊湣王進行了一番危言聳聽的誤導:“大王,現在天下之兵留在成皋,三晉攻秦之心動搖,雖然蘇秦一再給他們打氣,但他們還是陰謀與秦講和、結好呢!我勸您的當下之計,必須搶先與秦國講和,挫敗三晉的陰謀。講和秦國以後,您還可以繼續攻宋,三晉攝於齊秦結合的形式,也不敢幹預您。豈不最好。”
齊湣王聽了,果然十分恐懼。他目前攻宋尚未取得成效。而成皋的五國兵,本來是向西替他攔著秦國,以便他攻宋的,現在已聽說燕昭王在謀攻齊國,如果三晉也與秦人陰謀媾和,聯手從後背摸上來,我這裏豈不要大窘。齊湣王在緊張之下,就接受蘇秦的誤導,打算跟秦人講和。
怎麼跟秦國講和呢?齊湣王考慮了兩種方法,一是召回從前的秦國代理人--炮筒子韓瑉,宣布齊秦結好;二是出訪楚國,從楚國取好於秦國(因為楚國雖然一再遭受秦人欺淩,但基本上楚國長期沿用的是與秦人聯姻結好的曆史習慣,在諸侯眼中,是秦的陣營裏的)。齊湣王於是派人人楚國約會楚頃襄王(死去的楚懷王的兒子),讓他遞話,間接與秦人媾和。
齊湣王針對防範三晉及與秦國講和的蠢蠢欲動,很快被趙國的李兌探知。李兌大怒,好你個齊國啊,本來說好結盟趙國,又想出爾反爾,現在要出賣我們趙國了。倘若你們齊秦結合,勢必又做出拿夾在當縫中的我們趙國開刀的架勢了!
於是,趙國李兌與魏國孟嚐君的意見統一了,謀劃著一致攻齊。不過李兌還在猶豫,因為還想著從齊國得到許諾給他的大上海--宋國陶邑。他屬下的大將韓徐為則一貫是“憎齊派”的,大肆叫囂攻齊。蘇秦忙把這一情況,從大梁寫信彙報給燕趙王,並說:“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孟嚐君和韓徐為還是不能促使三晉攻齊,那天下固然還是打不了齊的。(因此,您現在先不要出頭。)希望大王您不要跟奉陽君李兌聯係,非議齊國的話,一句也不要跟他說(因為李兌還在猶豫,燕國這麼說,一旦李兌不肯攻齊,必然還會向齊供出--或者說出賣掉燕王,那燕國必遭齊國打,蘇秦也跟著倒黴)。這事必須三晉帶頭,燕國不要做首唱,而是應該跟在三晉後邊。另外,千萬也別再叫群臣在朝堂上商議攻齊的事了。齊王已聞得您謀齊的消息,認為燕國一定會在齊國攻宋疲憊後就去攻齊的,所以必須小心。現在有人已經說我被大王您疏遠了。”
這最後一句意思是,國際上已經知道燕在朝堂上謀攻齊,那就是燕昭王不肯聽蘇秦以燕結齊的主張了(蘇秦對外一直是以這樣的麵目出現),這就是意味著燕王也疏於蘇秦了。那麼,燕不把蘇秦當回事了,蘇秦在齊國分量就也輕了。蘇秦在齊國變輕,未來再想影響齊國,促齊伐宋、弱齊強燕什麼的,也不好辦下去了。蘇秦實際上是以不利於我開展工作為理由,促使燕昭王別嚷嚷攻齊的事。從這話也似乎可看出,蘇秦與燕昭公之間,已經出現了一點點隔閡,或者說,燕昭王未必百分百信任蘇秦。
接下來,蘇秦從大梁返回齊國,按前一封信對燕昭王說的,到齊國看情況和活動,主要是保護燕,因為齊湣王已經知道燕昭王和群臣暗中攻齊的陰謀,齊並且要八月退兵,如果隨即報複懲罰燕國,燕不就完蛋了嗎?蘇秦必須借助此時三晉受了齊湣王開始暗中通秦的行為而憤怒有了伐齊之意圖(但李兌在猶豫)的形勢,來保燕。蘇秦對齊湣王說:
“從前,孟嚐君在齊國給您當相國時,向南伐楚五年(聯合韓魏去的),又向西攻秦三年,想借著打垮了楚、秦,使得他們無力幹預,從而齊國去殘取宋國並奪得楚國淮北之地。但是結果卻沒有做到,宋不殘,淮北不得。大王於是棄掉孟嚐君,自己身斷國事,於是,想讓列國打秦國,現在就打了,想讓趙也聽話,趙也聽了,想借著打秦國之勢,去攻宋,宋也被攻殘了。這固然是因為大王英明。不過,大王細想一下,除了大王英明,也是因為臣以燕國來侍奉大王和循善於齊國,方才能如此。”
從前孟嚐君與韓魏伐楚五歲,攻秦三年,和如今蘇秦組織五國攻秦,其實都屬於“近交遠攻”,這種模式,不可能從遠秦那裏直接得到好處,而是要趁擊敗遠秦,在秦國無力幹預下,齊就近去殘宋和取淮北。但孟嚐君沒能實現這一點,因為齊國當時沒有得到燕國的結好和幫助,不能以燕製約韓魏,使得齊想殘宋取淮北時,韓魏不願意(宋和淮北是魏的鄰地,魏不希望齊吞占那裏從而威脅自己),於是齊也就沒辦法。現在有了燕,親好齊國,製約韓魏不敢從成皋跑到宋國給齊搗亂,於是齊得以殘宋。蘇秦說了這麼多,不過苦口婆心勸齊湣王燕國重要,因而不要北上報複燕國(因為燕國君臣謀取攻齊了)。
蘇秦這裏認為,從前孟嚐君以齊及其盟友伐楚、秦,沒有給齊國帶來什麼好處,就是因為韓魏不太聽話,而不聽話的原因,是齊國沒有獲取燕國幫自己控製韓魏這倆盟友。換句話說,趙、魏、韓都是齊國的盟友,但盟友是最靠不住的,你不能指望盟友的自覺性,單單給盟友許諾好處也不夠管用(比如許諾給李兌、孟嚐君等人封地),你必須有能製約或者說控製盟友的東西。需要誘惑和威逼一起來。燕國(雖然從前曾經跟齊國有世仇)就是控製齊的這兩三個盟友的最好籌碼。所以,不管齊國信用不信用燕國,都必須善待和利用燕國。
基於此,蘇秦就現狀接著說:“如今三晉會不會跟著孟嚐君來攻齊,我不好判斷。但是即便他們想,我則保證以燕國來侍奉大王,三晉也就不敢有變了(即變而攻齊)。所以,現在我替大王看住燕國,比從前百倍要緊。但是,能不能讓我辦成這一點的,是在於大王能不能循善燕國。所以,大王即便懷疑燕國,也要親善它;不懷疑,也要親善。大王向天下顯示有燕國這跟與國,我卻還不能使大王得誌於三晉(使三晉不敢有變--攻您),那我也就太不稱職了,不值得再在這兒上班了。”
蘇秦就這樣一方麵借助曆史實例論證善燕的價值,一方麵知曉齊湣王此時形勢(一旦齊燕動武,將對齊國解決三晉謀攻齊的問題不利),促使齊湣王不得不善遇燕國,避免了燕國可能遭受的齊國報複性攻擊。蘇秦亦可謂一語批中要害,片言而折幹戈,數語則轉燕國之危為安,正有縱橫家馳騁口舌之真本色。
齊湣王果然聽近了蘇秦的發言,並派蘇秦回燕國,向燕昭王表示齊國信任燕國,想和燕國繼續結好。隨即蘇秦又南下,回大梁,半路經過趙國都城邯鄲,了解了奉陽君李兌這裏的情況,然後又給齊國的齊湣王寫信:
“我來到趙國,聽說魏國和韓國要繼續攻秦,已經沒有變的意思了(即變而攻齊)。隻是因為下雨,未得快速前進。我跟奉陽君李兌也交流了,他說魏韓要繼續打秦,他趙國也會繼續打。李兌還對我說:‘楚國沒有秦國批準,不敢跟齊王相見會麵。如果齊王真跟楚王會麵了,那就是齊王想暗通秦國。’他非常不希望大王和楚王相遇(並以此暗結好秦)。”
“李兌的擔憂,就是齊秦複合,就必然要從兩頭進攻趙國(一如最早稱帝時)。我也希望大王不要和楚王會見,以此叫李兌高興。”
孟嚐君當初設計叫蘇秦嚇唬齊湣王,說三晉暗通秦國(其實沒這事),促使齊恐慌,於是要通過和楚頃襄王相遇而暗結秦國,從而應對三晉可能對齊的進攻。這個計策顯然沒有取得積極效果,因為齊秦相合,三晉固然怨了齊,但鑒於齊秦真的可能相合,三晉反倒不敢攻齊了。並且齊秦相合,對付三晉,燕國也會落得危險,齊秦相合後,齊也不會再違逆秦的意思打宋,所以齊秦關係也不會破裂,弱齊強燕的根本目標也達不到了。所以蘇秦現在重點是保證齊秦不要相合--雖然這樣使得三晉(特別是趙國)不會怨恨齊而“變而攻齊”(齊秦不合,趙自然不會恨齊背叛前言),也就是三晉暫時與齊和好,形不成三晉與燕聯攻齊,但也隻能這樣了。究其根本,是這次謀攻齊太早了,秦齊關係沒有完全破裂(因為齊未吞宋呢),隻要齊秦一複合,三晉就不敢攻齊了。那還不如回到五國攻秦,齊吞宋的老路上,等齊吞了宋之後,秦也大怒了,到時候再說聯合攻齊的事。
所以蘇秦勸齊湣王不要與楚王相見,與秦相合。齊湣王的這一做法,確實可以挫敗三晉之謀。
蘇秦在信中緊接著又說:“我這次回燕國,把和您談好的意思轉告了燕王,說‘臣已經代表燕國在齊被重用信任,齊王終臣一生不謀攻燕國;臣也得以重用於燕國,終臣一生不謀攻齊國’。燕王聽了之後,甚悅,表示願意與齊循善,隨便大王怎麼吩咐,都聽您齊王的。大王接下來想跟三晉堅好,燕也跟著大王,大王想通過楚國複合於秦,燕也是跟著您。(此時齊湣王是要複合於秦還是堅好於三晉繼續攻秦,還沒想好,從該信前半部分看,齊湣王是傾向於合秦的。但這麼說,都是提高了燕的地位,使齊不會報複攻燕。)然而燕王也有苦衷,最近有人造謠中傷燕國(指燕昭王在朝堂和群臣謀攻齊,其實是事實),您卻相信這樣的謊話。須知,從前燕國把王子送到齊國,又派出兩萬人的軍隊自帶糧食隨您攻宋;近來又派出兩萬人合縱五國以攻秦。這樣的忠心您看不到,居然還聽信那些中傷燕王的言語。燕王甚苦之。臣希望大王能夠安撫燕王之心,燕齊循善,大王何患無天下。”
總之還是替燕國說情。
齊湣王收到來信,終於聽了蘇秦的,不再試圖和秦國複合[他本來是傾向於合秦的,但魏韓趙表現出繼續攻秦的意思(因為怕了),蘇秦此信又勸,故放棄合秦],而是恢複與三晉的關係。並且齊湣王著手和宋國講和,準備齊軍撤離回國。為恢複與三晉相好,齊湣王派此時還在邯鄲的蘇秦向李兌轉達、解釋自己並無謀趙之意。蘇秦於是奉命向李兌解釋了齊湣王通過楚國結秦的做法:
“寡人之所以有跟秦國講和的考慮,主要有以下原因:寡人之所以促成五國之兵攻秦,主要是為救護魏國著想(魏國前番遭受秦人伊闕之戰,岌岌可危),可是魏人阻撓我國大兵西進,叫我軍停留在觀地,數月也不前去迎會,寡人失望,這是一。我們大軍到了成皋,魏兵好幾個月也說跟著我們西擊,反倒掉頭向東,與寡人爭攻宋國之地,這是二。寡人攻宋國時,請魏人關閉通宋關口(即跟宋斷交),但魏人不聽。寡人現在已經開始跟宋人講和了,魏人卻來攻宋爭地(該打的時候不打,不打了卻來鬧事兒),這是三。燕趙的軍兵都到了成皋了,魏軍卻還猛攻茁城(宋魏交境),這是四。寡人聽說魏人派出兩個使節,暗中赴秦國講和,而且還聽奉陽君你說過:‘我勸魏國攻秦,已經不能說話了。’韓國勸他也是這樣。寡人深恐魏人拋棄盟軍,獨與秦人苟且,並威脅盟軍,所以寡人有講和秦人的考慮。其實,攻秦,是寡人的一貫主張;講和,是最迫不得已的下策。是魏人逼迫寡人與秦暫時緩和兵鋒之交的。”(這裏,齊湣王把講和秦國的主要動機,從防範趙國,轉嫁到防範魏國身上,推給了孟嚐君,目的是討好趙人,修複齊趙關係,避免自己遭諸侯群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