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鄲大戰後,六國本來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此時,秦人暫時鋒芒頓挫,楚趁機滅魯,魏、韓也趁機收複了一些失地。但是,六國沒有充分利用這次反攻良機,而是陷入了內訌之中。其中,鬧得最凶的就是燕趙兩國之間爆發的鄗、代兩次大戰,動員兵力總和達七十萬以上。
燕、趙互相打,是有道理的。雖說齊國消沉以後,秦國成了大家共同的敵人,但這並不意味著六國就會合力抗秦。這就好比美國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敵人,但未必意味著阿拉伯國家之間就會團結抗美。伊朗和伊拉克經常互相掐,因為它們感覺到來自鄰國的威脅,要甚於遙遠的美國。
所以,六國之間的合作抗秦,不到最後一刻,是不會組織起來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六國的合縱抗秦,出現在戰國時期最後幾年。而在此之前,六國之間出於各國地緣安全考慮,互相間戰鬥摩擦無法避免。燕、趙就是一例,它們都是地處河北省的國家,燕在北(北京地區),趙在南(邯鄲地區),地理位置鄰近,互相構成威脅,曆史上積累的摩擦和仇怨很多。
燕趙都是地處河北省的國家,燕王喜是燕昭王的重孫,經常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新思想武裝起自己的豬頭。他的國際觀察員“栗腹”從趙國跑回來了,說:“我奉大王您的命令,帶著五百斤黃金慰問了剛剛脫離戰爭恐怖威脅的邯鄲。呦,那裏可真是一個人道主義危機重災區啊。趙國的壯者都在長平死光光了,餘下的孤兒還都是半熟少年,這正好適合我們去毆打他啊!”
一句話觸動了燕王喜的擴張野心。他立刻把從前大將樂毅的兒子樂間叫來,分析南下攻趙的可行性。樂間是個右派,說:“趙國是四戰之國(地處平坦的河北平原),為了防禦四方侵逼,所以趙卒比較習戰,我們打不過的。”
燕王喜說:“寡人以兩倍的兵力打他如何。就算趙兵都是好漢,雙拳還難敵四腳啊。”
樂間搖搖頭。
燕王喜說:“那我用三倍兵力!”
樂間還是搖搖頭。於是燕王喜把籌碼加到了五倍兵力。這個燕王喜確實是個沒事找抽型的領導,一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跟齊王建等人一樣,隻有王號卻沒有諡號,這是亡國之君的特征(死後沒有人再給他議諡號了,就像後主劉禪一樣,隻被稱為燕國前領導人喜)。這個燕王喜還有一個寶貝兒子,就是太子丹,爺倆脾氣相同,都是沒事找抽型的。“注釋1”
燕王喜看樂間隻會撥浪鼓似的搖腦袋,氣得咬牙切齒,立刻派出傾國兵馬六十萬,戰車兩千乘,以三分之二主力南下,直壓趙城邯鄲,以餘下三分之一北上,分攻趙國北地代郡。大夫將渠揪著燕王喜的BP機鏈子--黃金大印的印紐上的帶子,一頭拴在腰上的,帶著哭腔說:“大王不要去啊,不要押章發布命令啊。您剛給人家送了五百斤黃金締結盟約,永結友好,轉眼又翻臉無情,這不是高貴的行為,屬於沒事找抽。”燕王喜更為光火,一腳把他踢開。“注釋2”
將渠倒地垂淚說:“我這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王打算呀!”
公元前251年,邯鄲大戰完後第六年,燕將栗腹以四十萬大軍進攻趙國,圍攻河北省柏鄉地區的部邑(在邯鄲以北,屬於戰略要地)。大敵當前,趙孝成王左思右想,隻好決定重新起用老將軍廉頗。
自從被革職回家以後,廉頗一直閉門不出。他的門客見其失勢,連招呼都不打,就爭先恐後地逃離了廉府。此次廉頗重新被任命為大將,這些門客又全都回來了。廉頗哭笑不得地對他們說:“諸位既然已經走了,就不必再回來嘍!”門客們對他說:“唉!您的見識怎麼這樣短淺呢?天下人都是為了利益而交往,閣下有勢,我們就樂意來跟著您;閣下無勢,我們就隻得離開您,這是世上的真理呀,您有什麼好埋怨的呢?”廉頗聽了,仰天長歎說:“有勢和無勢,就是不一樣!”
戰國士人的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價值觀,已經跟從前春秋貴族的理想主義、原則至上,有了天壤之別啊。中國曆史的分水嶺,其實在春秋和戰國之間,標誌是世襲社會的貴族時代與平民崛起時代的本質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