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是衛國人。衛國原本是春秋時代的大國,後來日漸銷侵,多數土地被趙魏奪去了(包括原來的邯鄲都是衛國的),到了最後,衛國隻剩濮陽一個城了,淪落為魏的附庸。可是魏國人還是沒有放過它,把它的衛懷君囚殺了。衛國也就亡國了。之所以殺衛懷君,是因為衛國人親秦,和秦國眉來眼去,想跟秦國連橫。所以,衛國人對魏國的仇視應當由來已久,而對秦國人則一度想連橫。
不久,呂不韋從倡導分封製的原則出發,給衛國複了國,把河南沁陽撥給衛元君掌握。這大約就是《呂氏春秋》中倡導的存亡續絕吧。一直到了秦二世,衛君角(衛元君)才被廢為庶人,衛國方才亡國。所以,作為衛國人,荊軻對於秦人,應當沒有切齒仇恨,衛國最痛恨的敵人,是百多年一直奴役他們的魏國人。所以,荊軻作為衛國人,刺秦的原始動機應該不強。
那麼,荊軻--這個衛國人,又與燕國人有何幹?他在燕國完全是個外來打工三無人員,當不至於自發地為拯救燕國而玩命。所以,他帶著一柄匕首進入強秦的行為,多半是被田光所激,又被燕太子丹的固請,以及車騎、美女所感化。燕太子丹給了他以榮耀(雖然給的有點強賣強買的感覺,硬拿錢砸他),但他畢竟爬上了馬斯洛曲線的高端,有了仿佛祖上貴族的榮耀。所以他最終願意進入秦國行刺。
他的行動,終於屬於士為知己者死,屬於為燕王室效命,以謀求燕王族在燕國的權位不倒。
倘不是遇上田光和太子丹,這個在燕國遊浪的衛國人(而衛國又是一貫與秦國無甚仇史乃至有受恩澤的),當大約永遠也不會想到去舍命刺秦吧。
所以,我們說,荊軻更多是報燕王族及其外圍圈的這一小撮勢力的知遇之恩罷了。這一成分高於誌欲“反秦”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