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勃讚黨務
第一次護法戰爭失敗後,孫中山回到上海,對護法戰爭的失敗進行了反思。他認識到建立共和國不能依靠軍閥,必須依靠革命的政黨。為此,他以主要精力著書立說,整頓黨務,從事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五四運動”以後,孫中山對青年的思想動態極為注意,這也促進他關注啟發民眾的覺悟的重要性①。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1919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八周年紀念日,國民黨發表通告,正式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為示有別於1912年五政團合並的國民黨,特冠以“中國”二字)。中國國民黨的宗旨為: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新黨章規定,中華革命黨總章及各支部通則,一律廢止;凡中華革命黨黨員,皆為中國國民黨黨員,以中華革命黨證書領取中國國民黨證書。為了更廣泛的吸收黨員,中國國民黨放棄了中華革命黨的秘密組織形式,轉為公開。新黨章放寬了入黨條件,規定凡讚成黨的宗旨,經黨員兩人介紹,交納黨費十元即可入黨。這一規定放棄了中華革命黨入黨須按指模,宣誓服從孫中山個人等帶有封建色彩的苛刻條件,無疑是一個進步。自此,中國國民黨更加具有現代政黨的特點,吸引大批青年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孫中山利用北洋軍閥混戰之機,借助粵軍軍閥陳炯明,驅逐在粵的桂係軍閥。11月,孫中山重蒞廣州,組織第二次護法戰爭,又一次與軍閥合作。覃振隨往勃讚機要。
1921年4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覃振、周震鱗、李執中等十三人代表湖南出席會議。會上通過中華民國組織法大綱,選舉孫中山為總統。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陳炯明任廣東省省長。覃振為總統府參議,兼法製委員,這是覃振首次在政府擔任司法方麵的職務。孫中山的轄區,隻有廣東,而廣東的實權,掌握在陳炯明手中。
孫中山設中國國民黨本部辦事處於廣州,以張繼為幹事長,周震鱗為總務科主任①。於廣州設辦事處是為孫中山便於就近指揮。7月,粵軍擊敗桂軍,肅清陸榮廷的軍隊,平定廣西。孫中山由廣東進入廣西,於桂林設大本營,親自督師北伐。9月,為了北出湖南,聯合湘軍,孫中山委派周震鱗為勞軍使,赴湖南聯絡北伐事宜。覃振奉命接手周震鱗執掌的黨務。
孫中山在經過及所駐地方,十分注意宣傳革命道理,隨時隨地演講,推動黨務。民眾及士兵,紛紛加入中國國民黨。國民黨的影響力,逐漸向北方發展。覃振秉承孫中山的旨意,注重宣傳,先後派多人回湘,籌設黨部,動員黨員,宣傳北伐意義②。
國民黨勢力北上,逐漸將戰略重點轉移到長江流域,再無設置廣州辦事處的必要。1922年3月,將廣州辦事處所辦事務.遷往上海環龍路44號本部辦理。覃振大約此時,也到了上海。
孫中山急於北出湖南,以推翻吳佩孚為第一目標。陳炯明則誌在取代桂係,割據廣東,深恐北伐加重廣東經濟負擔,於己不利,公開反對北伐,與湖南趙恒惕暗中勾結,指使趙拒絕北伐軍過境。同年4月,孫中山與陳炯明矛盾激化,6月16日,發生陳炯明炮轟觀音山孫中山總統府事件。
陳炯明叛變的消息傳到上海,國民黨本部幹部立即組織各省旅滬黨人聯名通電,聲援孫中山,討伐陳炯明。通電由楊庶堪、張繼、柏文蔚、馮自由、彭素民、覃振等著名黨人領頭簽署③。陳炯明並不因黨人的抗議而醒悟,反而通電逼迫孫中山下野。6月23日,楊庶堪、張繼、柏文蔚、馮自由、彭素民、覃振等著名黨人再次通電,痛斥陳炯明逆謀昭著①。
孫中山令北伐軍回師討伐陳炯明,兵力不敵,遭敗績。孫中山當不成總統,於8月9日,退回上海。至此,第二次護法戰爭結束,這是孫中山依靠西南軍閥在廣州另立政府以來,第二次遭排擠和背叛。廣東重為陳炯明所據。
孫中山退回上海後,痛定思痛,深感依靠軍閥武力進行革命,難以成功。此前,他與蘇聯及共產國際的代表已有接觸,並認識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可資借鑒。這時,中國共產黨正式宣告成立已逾一年,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列寧接見中國共產黨代表張國燾、國民黨代表張秋白,提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問題。
孫中山曾考慮爭取外援。當時的情況是中國有北京北洋政府和廣州政府,列強更傾向於北京政府代表中國。孫中山爭取列強援助有困難,隻有蘇聯允諾給予援助。這時中國共產黨雖然隻有兩百餘人,還很弱小,但有蘇聯的支持,且隊伍精幹,年輕的黨員富於朝氣和獻身精神。孫中山為了爭取蘇聯的支持和同情,對國共合作持積極的態度,並有信心使共產黨人在接受他的教誨之後,皈依三民主義,轉變為國民黨人②。
起初,大多數共產黨人對與國民黨合作有疑慮,隻讚成同國民黨建立民主革命的聯合戰線。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甚至給共產國際寫信,反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③。共產國際對國共合作持積極的態度,在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促成下,中共中央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存共產黨,後者對於國民黨內的工作發出指示並領導工會的組織工作。”④
同年9月初,孫中山一麵派人赴廣東,策動滇、粵、桂軍閥收複廣州,一麵著手實施改進國民黨的具體工作。9月4日,在上海召集各省、市國民黨負責人胡漢民、汪精衛、張繼和剛剛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陳獨秀等開會,統一認識,達成改組國民黨,國共合作的共識。會後,通電國民黨各支部,同意共產黨加入國民黨。這就是所謂的“改進黨務”。至此,國共兩黨就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達成共識。在此前後,經張繼介紹和孫中山親自主盟,李大釗首先正式加入國民黨。陳獨秀、張太雷、蔡和森也先後正式加入國民黨。
這一時期,覃振積極協助孫中山推進改進黨務工作。9月6日,他與丁惟汾、茅祖權、張秋白、呂誌伊、田桐、陳獨秀、管鵬九人被孫中山指定為《中國國民黨改進案》起草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審查、修改國民黨的改進方案和國民黨黨綱黨章。委員會於7日開始集會,籌商改進計劃。同年,北京政府黎元洪複職,國會重開。覃振與丁惟汾、田桐、呂誌伊四人因為是議員,赴北京出席國會,爭取國會繼承孫中山廣州政府法統,孫中山指定葉楚傖、劉芷分、孫科、彭素民接替覃振等人的職務。
在此後幾個月時間內,經過三次討論、修改,又由孫中山親自審定、批準,1923年1月1日,國民黨發表《改進宣言》,宣布對時局的主張,明確提出:國民黨是以謀求實現民族平等、民權平等、民生平等的三民主義為目標的革命政黨。這是國民黨自中華革命黨改組以來,第一次公開具體地說明自己的奮鬥目標。1月2日,國民黨任命了本部重要幹部,在幹部名單中,彭素民等為總務部等部部長。覃振與居正、於右任、周震鱗、廖仲愷、張繼等21人為參議。蔣介石、柏文蔚等13人為軍事委員會委員。共產黨員陳獨秀也被指定為參議,林伯渠①為總務部副部長、張太雷為宣傳部幹事。
1923年,覃振38歲,正值壯年,處於人生事業的巔峰期。他多年追隨孫中山,經過充分磨合,對於孫中山的思想及為人處事也較為了解。孫中山對他委以重任,他對孫中山也配合默契,忠誠地執行孫中山的政策。這一年,覃振往來奔波於上海、北京、天津及廣東、湖南等地,是在忙碌中度過的。
年初,他頻繁出席上海中國國民黨中央幹部會議,黝讚機務,協助孫中山改進黨務,參與國民黨中央決策工作。春天,他從廣東返回湖南,借助湖南共產黨的力量籌建國民黨湖南臨時支部。其後,他又赴京津地區,作為議員出席國會兩院會議。
3、4月間,覃振奉國民黨中央委派,回湖南建立國民黨組織。中華革命黨改組成中國國民黨以後,國民黨在湖南有活動,但未建立支部。據說,覃振為此訊問時任國民黨中央總務部副部長的林伯渠,有無辦法在湖南建立國民黨組織,林伯渠回答有辦法。林伯渠即找在中共中央工作的毛澤東商量①。這樣,覃振借助共產黨湘區執行委員會的力量重新建立和發展國民黨湖南支部。林伯渠、毛澤東、李維漢、夏曦、劉少奇、李六如等著名共產黨人,都參與了這項工作。
湖南青年學生,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十分活躍,毛澤東、蔡和森為其領導人。毛澤東,湘潭人,來自農家,是湖南著名教育家楊昌濟的學生。五四運動時期,參加湖南運動聯合會,曾主編《湘江評論》,參與籌組中國共產黨。1922年,任共產黨湘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這時,湖南的共產黨已發展到30人,人數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位。1923年,毛澤東調至中國共產黨中央工作,由剛從法國勤工儉學回來的李維漢接替其在湖南的工作。
覃振回到湖南時,隨身攜帶毛澤東給李維漢的一封信,請共產黨湘區執行委員會協助他開展籌建國民黨的工作。覃振介紹湖南的老國民黨員邱維震同共產黨的領導人相識。邱維震是律師,在長沙胡家花園有一座公館,掛著律師事務所的牌子。湘區黨委根據共產黨中央杭州會議的精神,討論如何推動國民運動的工作,並提出了從組織國民黨人手,進行政治運動的計劃。李維漢、何叔衡、夏曦,以中共湘區黨委的名義,與覃振、邱維震在公館開會,商量在湖南籌建國民黨的事宜。商談後,覃振又委派夏曦、劉少奇分別在學界、工商界進行的工作。據稱:“至於湖南黨務,覃以學界及工界為著手對象,並經與林祖涵、包惠僧、彭素民商,委派劉少奇(係工團聯合會主任)為國民黨湖南工界籌備主任,夏曦為國民黨湖南學界本部主任。”①
覃振安排後,即離去。
同年9月,毛澤東回到長沙。他同夏曦商議了在湖南籌組國民黨的具體步驟,計劃先在長沙、衡州、常德建立支部,然後建立湖南總支部。9月28日,毛澤東給在上海國民黨總部工作的林伯渠、彭素民寫信,談他的工作計劃,信的全文如下:伯渠素民二位同誌:
弟十六日到長沙,政局忽又變化。趙②於二十三日由平江入省,大張布告恢複省政府;北軍一部業已到嶽州,前途如何尚難逆料。惟譚③軍現占優勢,長沙以下壓湘水而陣,長沙以上則掩有醴陵之半,使北軍僅據嶽州如前年張福來故事④不圖進取,則譚趙必議和,而趙仍站不住。
關於本黨⑤在湘發展,雖在軍事時代仍應努力進行,昨與夏希⑥同誌(夏極能做事,在學生界有力量)協商分三步辦法:第一步組織長沙支部;第二步組織常德衡州及其他可能的支分部;第三步組織湖南總支部。關於長沙支部,現決定即日租定房子成立籌備機關(秘密的),多邀信仰三民主義及有活動能力的人入黨,然後開成立會推出候補支部長,呈請本部委任。惟經費極困,機關既立,每月至少須一百元內外,現正邀集熱心同誌設法捐集應用。在滬時請本部委我以籌備員名義(夏希為籌備部主任)以便與各方麵接頭,請早日寄到為荷!
素民蘇中二同誌來信並《通信》四份業已收到,當如囑辦理,《通信》稍後或還可以增加銷路。《本部公報》請按期寄二份來,以前的並請撿一全份見寄。
弟 澤東
九月二十八號
此信托人帶漢寄上,因檢察極利害,來信請寫交毛山石,莫寫毛澤東。① 不久,毛澤東離開湖南,李維漢等共產黨人參考毛澤東的意見,按照中央的方針和同覃振、邱維震商議的辦法,動員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加入國民黨。據李維漢回憶,至國民黨一大召開前,在長沙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已有他和夏明翰、夏曦、李六如、羅學瓚、何叔衡等18人。 應該說,湖南共產黨在重建國民黨組織方麵,工作是相當出色的。覃振對這一情況是相當了解的。正因為這樣,覃振和毛澤東及湖南共產黨主要領導人有較多交往,並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與毛澤東和覃振都很熟悉的李維漢同誌後來(1981年)曾回憶當年覃振和共產黨的關係,說:
覃振和毛主席的關係比較密切,交情很深。在大革命時期,已經是很熟悉了。早在1923年,我黨召開了第三次代表大會(按,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采取積極步驟去聯合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組織——筆者)。會後,我(即李維漢同誌)被任命為湖南省委書記。1924年,孫中山主持召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覃振被選為中央委員,毛澤東、林伯渠被選為候補委員。這就是國共第一次合作,孫中山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的時候。
1924年,決定在湖南恢複國民黨省黨部。覃振從廣東到湖南,拿了毛澤東同誌親筆寫的介紹信給我,我和何叔衡、夏曦二同誌商量之後,幫助覃振建立國民黨籌備處。籌備處成立後,工作是由我管的,發展了國民黨的組織。
我和覃振的友誼也就是經過毛澤東同誌的中介而奠定的。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