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徐光啟格物窮理(1 / 2)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徐光啟是明代傑出的科學家,是上海地方史上的傑出先賢,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劃時代人物。

徐光啟出身於一個小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的家庭,對於土地的利用問題深有體會,他說:“天下沒有不可利用的土地,人們困蔽的原因在於怠惰無思,飽食終日,不肯用心地去從事生產勞動。”由於家鄉常受到倭寇的侵擾,他也很注意學習兵書。徐光啟認為,世事複雜,人們隻要善於發現現實中的問題,鼓起勇氣,百般求索,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在20歲到40歲期間,徐光啟先後以秀才和舉人的資曆以教書為業,閱讀和研究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尤其是有關生產科學方麵的知識,這為他日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徐光啟曾與傳教士利瑪竇等人有來往,跟利瑪竇學習了西方的天文、曆算以及火器製造等方麵的知識和原理,並且加入了天主教會。在他看來,儒教和佛教過於重視內心的修養和主觀上對人生的領悟,天主教中蘊藉著一種分析研究事物的現象,探求事物內在聯係的學問,即所謂“格物窮理之學”,徐光啟認為這種“格物窮理之學”的重要特征就是注重外在事功,這使他最為神往。他認識到格物窮理之學是實學,更有助於國富民安。徐光啟思索的腳步已經觸及到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特質的比較方麵了。第二年,他進京考取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正好利瑪竇也在北京,徐光啟就同他一起研究學問,共與利瑪竇等人共同翻譯了許多西方科學著作,如《幾何原本》、《測量法義》、《泰西水法》等,成為介紹西方科學的先驅。徐光啟自己編著的著作,有《測量異同》、《勾股義》等,是關於曆算測量等方麵的書。

在我國古代,幾何這門數學分科並不叫“幾何”,而是叫作“形學”。“幾何”二字,在中文裏原先也不是一個數學專有名詞,而是個虛詞。比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的就是徐光啟。徐光啟在翻譯西方科學著作的工作中,加深了對數學重要性的認識。他在《幾何原本》序文中指出,數學所以成為一門基本科學,在於他是“眾用所基”,能為許多學科所用。可見,他已明確地認識到了凡有量的關係存在的地方,就必定要用到數學。

崇禎二年(1629),欽天監推算日食發生了錯誤,而徐光啟掌握了歐洲天文學方麵的知識,每次預報天象都較其他人準確,名望和威信都很高,被任命主持明代唯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曆法改革工作。這次曆法改革是以西方曆法為基礎,工作繁重,又有來自朝野上下保守勢力的百般刁難,但徐光啟不為所動,他對這項工作做了通盤的精心的規劃和安排,使整個工作進展比較順利,於崇禎六年(1633)編成了一部一百三十多卷的《崇禎曆書》。這部集體創作的曆書,凝聚了徐光啟大量的智慧和心血,全書大部分都經過了他的修改審閱。《崇禎曆書》已開始接受近代天文學和數學的知識,突破了中國傳統天文曆法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