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風雲突變(1 / 2)

“過些天跟你再約”,就在這“過些天”之中,上海風雲突變,形勢急轉直下。

1927年4月12日淩晨4時,上海響起密集的槍聲,顯示了蔣總司令手中槍杆子的威力。蔣介石下令“清黨”,亦即從國民黨中清除中共黨員,大批逮捕、槍殺中共黨員,史稱“四一二政變”。從此,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外電急急報道:“在中國,‘KMT’與‘CP’火拚,徹底決裂!”

“KMT”,國民黨的英文縮寫;“CP”,共產黨的英文縮寫。此時“CP”自然鬥不過“KMT”,因為蔣介石手中有著槍杆子。

1927年3月25日,國民革命軍軍旗在南京城頭飄揚。國民政府從此奠都南京。

1927年4月19日,薑傳賢從上海《申報》上讀到《國民政府告全體將士書》,內中對“蔣中正同誌”的北伐功勳予以表彰:

國民政府此次接受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定都南京,目的在恢複黨權政權,於三民主義之下,自由施行職權,以實現總理之遺訓。總理在世之日,所焦心苦慮者,為如何而可建設自由獨立之中華民國,更進而實現世界各民族之平等自由,國內各階級之平等自由。因軍閥專恣於內,帝國主義淩逼於外,甚且勾結一氣,以摧遏三民主義之進行,乃不得不先定掃除一切建設障礙之大計,毅然以出師北伐為建國之先著。不幸出師未捷,賚誌以終,遺訓昭昭,以此重大責任,付諸手造之中國國民黨,付諸平生所依重之蔣中正同誌。總理既逝,本黨秉承遺誌,出師北伐,……轉戰七省,遂定江漢,四十年來,本黨軍事成績之偉大,蓋無過於今日者。雖然,苟無認識主義,效命黨國之全體將士,則蔣同誌亦一手一足之力耳,深切言之,此種偉大之成績,實由於全體武裝同誌之一心一德,更深切言之,實為主義的成功,軍紀的成功。武昌之役,南昌之役,以及肅清東南諸役,吾武裝同誌之為黨國犧牲者,不知凡幾,天上英魂,地下碧血,所望為生者之奮鬥,最後之成功,故吾儕未死之餘生,實負黨國之重托,昔程嬰生而公孫杵臼死,死者為其易,而生者為其難,國民革命之孤兒,今實保抱於武裝生存之同誌,故吾人對於武裝之同誌,既備具尊敬,而又切勉於將來也。

薑傳賢明白,這份公告確立了蔣總司令在國民政府裏的領袖地位。

從“四一二”起,一大批中國共產黨人倒在血泊裏,內中就有朱瑾瑜、薑傳賢所熟悉的《中國青年》雜誌編輯、黃埔軍校政治部教員蕭楚女。他於1927年4月15日在廣州黃埔軍校被捕,4月22日在南京石頭城監獄被殺,時年38歲。

《中國青年》雜誌自從1923年10月20日租下的上海薩坡賽路朱依裏252號編輯部,也在“四一二”的槍聲中消失。朱瑾瑜再也無法從那裏借閱圖書和雜誌了。

朱瑾瑜、薑傳賢所熟悉的《中國青年》雜誌主編惲代英於1926年南下,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教官,1927年初升為黃埔軍校政治部總教官,但卻在“四一二”之後從黃埔軍校消失。他於1930年在上海被捕,關押於南京江東門外中央軍人監獄,化名為王作林。後來,叛變的顧順章指認王作林即惲代英,使其於1931年4月29日中午在南京遭到槍決,時年36歲。

聞“四一二”之槍聲,薑傳賢不由得以手加額。他的耳際仿佛響著蔣校長當年的警告聲:“你不要跟周恩來、聶榮臻、惲代英、蕭楚女這些人混在一起。他們是共產黨,跟我們是兩條船上的人。”他慶幸得到蔣校長的栽培。當年倘若不是蔣校長耳提麵命,他恐怕也已經倒在血泊之中。

聞“四一二”之槍聲,朱瑾瑜先是震驚,繼而迷惘。然而薩坡賽路朱依裏252號《中國青年》編輯部人去樓空,朱瑾瑜再也無法參加那裏的讀書會。作為中國的青年,他失落,他彷徨,他孤獨,所以他迷惘。

朱瑾瑜埋頭做他的蟹粉獅子頭,做他的揚州炒飯,做他的雞汁幹絲,做他的文思豆腐。他憑借著手中的菜刀,維係著全家的生活。

薑傳賢依然做著上海總商會的聯絡官。他來往於上海高乃依路虞府與蘇州河畔晏海路上海總商會之間。他還逐一拜訪了上海總商會諸大亨,建立他在上海商界廣泛的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