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湧:美國學區房價值幾何?
專欄
不久前,北京實驗二小附近學區房一平方米賣30萬元的消息不脛而走,在網上引起一片熱議。我也通過微博加入了討論。一位媒體人士向我透露:所謂30萬元一平方米之說,或是極端例子,或有炒作之嫌,但學區的舊房10萬元一平方米還是靠譜的。
本來,讓學生按片就近入學,取消擇校費,使義務教育名副其實,這是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但是,學區房的出現,則凸顯了問題之複雜性。30萬元一平方米也許是炒作,但如果坐視不管,則可能阻礙教育改革的步伐。
不久前,我向一位國內學者介紹了美國學區的情況,並批評了由此引起的種種教育弊端。對方很驚訝地問:“難道這種學區製不是好事嗎?”我一時語塞。這位學者的反應也許體現了許多人對美國學區製一廂情願的向往。這個問題,我曾反複討論過:美國的學區製,不僅加深貧富分化,甚至演化成貧富隔離。公立學校的經費主要來源於當地的房地產稅,結果是富的地區學校資源充足,窮的地區學校玻璃窗破了都無法及時更換。富人的孩子從小受一流教育,窮人的孩子則是末流教育。這還怎麼能有健康的社會流動?
當然,對於美國的中產階級來說,學區製還是能夠提供相當好的教育機會的。我們就是為了女兒的教育,搬到波士頓遠郊的一個小學區。這裏的高中,2001年在全美2.6萬所公立高中排名第87位。那年在教育上領先的麻省,進入百強的公立高中隻有兩所。另一所是培養了四位哈佛校長、四位麻省州長以及富蘭克林等重要曆史人物的波士頓拉丁。進波士頓拉丁必須考試,我們這裏的學校則屬於普通高中,隻要你在本鎮住下,不管是買房還是租房,孩子都自動入學。我們當時選擇住所,算來算去覺得這裏的學區屬於最頂尖的。
頂尖學區多是富鎮。我們這座6500A-不到的小鎮,中等家庭收入高達13萬美元,但中等房價不過60多萬美元。最低價的連體式房子,20萬美元上下,也有近200平方米。我在房地產網站上搜出目前市場上最貴的房子,其實是座莊園,300多平方米,占地13英畝,內庭像四合院,外院能跑馬,但價格不過125萬美元,賣了多年未能出手,估計還能砍下去不少。當然,這裏的房子都有房地產稅。50萬美元的房子可以大到250平方米,一年房地產稅8000美元左右。低收入的階層住20萬美元的房子,房地產稅也就2000多美元。而公立學校一個學生的教育費用就高達1.5萬美元。上學一分錢不花,家庭困難還有午餐補貼。有孩子的人來這裏買個小房子,當然劃算得很。從價格上看,中低收入的家庭還是住得進來的。
應該說,我舉的例子也比較特殊。因為我對波士頓地區房價和學區研究多年,挑出來的幾乎是“最劃算”的地方。不過,總體而言,美國雖然學區之間分化嚴重,但好學區還是很多,並非哪裏都是天價的房子,中產階級的選擇還是比較多的。為什麼會如此?因為美國地方社會崇尚自治。你們富人聚在一起弄個好學區,我們中產階級誌同道合地湊在一塊,大家決定出多少錢給學校,最終也能建設一個好學區。這些不是統一的行政權力所能控製的,所以教育資源也比較分散。
居民的孩子自動獲得就近入學的權利,這一點是學區製的精神,可以借鑒。但除此之外,中國還需探索自己的道路。比如,教育部門可以根據房價、學校質量等綜合指標,在行政撥款、教師分配等方麵向弱學區傾斜。傾斜幅度根據學校或學區之間的差距而定,差距越大,政策傾斜就越大。再比如,某區統一招募教師,然後由各校對這些教師“選秀”,就像NBA或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讓末名弱隊先選一樣,讓最弱的學校先挑選優秀教師。教育部門對於被弱校選中的老師發放一定的財政補貼以資鼓勵。通過一係列類似的傾斜性措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維持各學校教育質量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