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設連環,幽默不斷(1 / 2)

“請君入甕”是個成語,出自《資治通鑒·唐紀·十二》,它講的是關於唐代酷吏來俊臣的一個典故,其中“甕”是指大壇子。

當年在女皇武則天掌管朝政的時候,有人告發了大臣周興,武則天令來俊臣審問周興(周興平日也慣用酷刑,跟來俊臣一向交好)。來俊臣假意請周興喝酒,席間他問周興:“犯人不肯認罪怎麼辦?”周興說:“拿個大甕,周圍用炭火烤,把犯人裝進去,什麼罪他會不招認呢?”來俊臣就命人搬來一個大甕,四麵加火,對周興說:“奉皇命審問老兄,請君入甕。”周興嚇得連忙磕頭認罪。

根據這個典故,我們後人就沿用“請君入甕”來指設好圈套等別人來鑽。把這種計謀用在幽默上,它就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意味的幽默技巧,或者說是語言技巧。它的突出特點就是:用故弄玄虛的連續的問或答,使對方一步步進入自己的話語迷宮,營造出一種幽默的氛圍,同時使他人開竅。下麵這個故事就運用了這種幽默技巧。

一考生騎驢赴京趕考。路上問一個放牲口的老漢:“噯,老頭兒!這兒離京城還有多遠?”老漢看他穿戴得倒是挺排場,就是問路不下驢,說話沒禮貌。老漢心裏想:這算什麼書生!老漢本來不想理他,可又想教訓他一下,就答道:“京城離這兒180畝。”

書生感到好笑:“喂牲口的!路程都講‘裏’,哪有論‘畝’的?”

老漢冷笑道:“我們老輩子的人都講裏(禮),現在的後生娃沒有教養,不講裏(禮)!”書生臉一沉,說:“你這個老東西,怎們拐著彎罵人呢?”

老漢說:“喂牲口的老東西本來不會罵人。隻是今天心裏不痛快,我養的一頭母驢,它不生驢仔,偏偏生下了個牛犢。”

書生不明白老漢的意思:“你這個人真是稀裏糊塗的,生來就該喂牲口,天下的驢子哪有下牛犢的道理?”

老漢還是耐心指教書生說:“是呀,這畜生真不懂道理,誰曉得它為啥不肯下驢咧。”書生聽出了話裏的意思,麵紅耳赤,沒有作答就揚鞭絕塵而去。

幽默的表達是含意內蘊的。故事中的老漢,通過曲折的暗示故弄玄虛,吸引對方思緒,誘使對方上當,是請君入甕法運用的典範。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藝術使幽默更加顯露出它固有的機智與思辨色彩。由於這個原因,在生活中的舌戰場合,這種巧設圈套的幽默技巧也被廣泛地應用。

有一次,老張到菜市場買魚。他走到一家鮮魚攤前,看到擺的魚雖然不少,但都不是很新鮮。老張提起一條放在鼻子前聞了一下,果然有一股臭味。看來魚放得時間已經不短了。誰知攤主看到他這麼一聞,便非常不高興地問道:“哎,你這是幹什麼?我的魚是剛剛打上來的。”老張並沒有和攤主爭辯,也沒有指責他的謊話,而是順口說了句:“我剛剛是和這條魚說話呢!”“嗯?”攤主覺得老張這話挺有意思,不禁來了興致,想刁難老張一番,於是就說:“那你和魚說些什麼話呢?”老張說:“其實也沒有什麼,我想到河裏遊泳,所以向那條魚打聽一下現在的水究竟涼不涼。”“那魚怎麼說呢?”攤主已經笑得上氣不接下氣了,周圍也已經聚集了一些圍觀的人。“魚對我說,很抱歉,我不能告訴你。因為我離開河已經十多天了。”老張淡淡地說。圍觀的人哄然大笑,攤主臉上的笑容卻早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