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現狀(1 / 2)

淺析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現狀

宏觀經濟

作者:耿幸宏 付玉

摘要:結合品牌和品牌國際化的相關理論,在分析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中國品牌國際化進程中麵臨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並結合中國品牌自身發展的優劣勢,為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提供一定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品牌;品牌國際化;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0-01

一、品牌的涵義

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的資產,它的載體是用以和其它競爭者的產品或勞務相區分的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增值的源泉來自於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於其載體的印象。對於消費者來說,品牌作為對一定產品質量與服務的定位,標識了一部分消費者的比較高消費水平和特定的價值觀,這對於培養潛在消費群體,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以及進行品牌的國際化發展有更為有利的作用。對於品牌企業來說,品牌所包含的產品、服務以及品牌文化、品牌標識等無形資產,是企業得以繼續存在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產品與消費者的關係中,品牌的特殊表征有利於形成穩定的顧客關係,在拓展消費渠道上具有更為有效的營銷策略,在培養新的消費群體上也就容易吸引更多的潛在消費者。

二、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現狀

中國品牌又稱自主品牌、國產品牌,是由本國企業原創,產權歸本國企業的品牌。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2013年度《世界品牌500強》報告中,有27個國家的品牌入選。其中,美國以232席高居榜首,是當之無愧的品牌強國。法國47個品牌入選排列第二,日本41個品牌入選排名第三。此外,排在前十名的國家還有入選39個品牌的英國、入選23個品牌的德國、入選21個品牌的瑞士、入選25個品牌的中國、入選18個品牌的意大利。盡管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品牌顯然還處於“品牌第三世界”。中國品牌的國際化仍舊處於初級階段,中國在由中國製造的世界工廠向中國品牌大國發展的道路上還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形成中國品牌的世界競爭力。

在中國品牌國際化進程中,除中國工商銀行、國家電網、中央電視台以及中國移動等大的國有企業能夠在世界品牌上占有一席之地外,中國的民營企業、民族品牌也開始逐漸展露頭角。在民營企業中海爾以海外投資建廠進行品牌的國際化,聯想則采用品牌先行進行國際化發展。TCL的海外並購成功開始了其國際化的進程,格蘭仕以OEM生產成功晉級世界品牌。華為的海外研發也使其獲得了國際品牌的美譽。

三、中國品牌國際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中國品牌國際化的品牌實力相對較弱。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並逐漸從無品牌的中國製造向具有中國品牌的中國創造轉型。但是,我國品牌多起步於對國外品牌的模仿,品牌意識較為淡薄。基於國內居民消費水平處於中低消費區間,國內消費者對費忠誠度需要進一步培養。

第二,中國品牌國際化缺乏清晰的品牌發展策略。中國品牌國際化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隨著危機後世界經濟的新一輪洗牌,國際市場將會變得更加擁擠。目前中國品牌國際化的發展策略並不清晰。一方麵,品牌國際化發展戰略應該和企業發展戰略進行有效協同,才能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逐步的增強品牌影響力開拓國際市場份額。另一方麵,中國成功的品牌國際化案例為中國品牌的國際化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發展模式,但是針對中國品牌的產品特征和目標市場的不同,中國品牌國際化的具體發展策略需要進一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