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城鎮化發展問題探討
宏觀經濟
作者:魏琪嘉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步入工業化的階段,伴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我國城鎮化邁進了由傳統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過渡的關鍵階段。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可能伴隨著線性擴張,具有一定的掠奪性,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對我國現階段城鎮化發展必須進行反思,借鑒吸收發達國家城鎮化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創新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策略,對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轉型,實現和諧社會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城鎮化;問題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0-01
一、城鎮化建設的意義
首先,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聚集點,加快城鎮化建設能夠促進我國整體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及可持續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促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產業的轉型和結構調整,都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同時,以城鎮化為載體,統籌城鄉經濟發展還能夠實現低碳發展。
其次,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能夠持續擴大內需,是促進經濟增長最大的潛力和可持續的動力,同時也是我國立足於世界的長期發展戰略方針。在今後的二十年中,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還將繼續提高30%左右,爭取實現3億~4億人口的城鎮化,不久的將來,我國將會有10億人口在城市居住。目標是理想的,如此大的城鎮化規模,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城市聚集效應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居民收入和消費都會相應提高,由此,將會激發我國巨大的消費潛能,不斷擴大內需,推動我國經濟轉型。
最後,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發函的平衡,促進國際資源、能源和信息技術產品的消費,促進世界各國對我國的貿易投資,分享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從而能夠進一步帶動全球經濟增長。所以說,中國城鎮化建設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轉型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的機遇。
二、我國城鎮化發展規律
1.階段性
發現城市化進程的過程都接近一條有些平直的S型曲線,也就是說可以將城市化進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城市化率在30%以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因為工業和農業的生產水平都較低,工業發展非常緩慢,僅有少數企業能夠生存,能為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也非常少。第二階段的發展率在30%-70%之間,這個時候,國家的工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農業生產也有了明顯提高,工業可以為社會人群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城鎮化也進一步發展;第三個階段的發展率在70%-90%之間,這個時候,國家經過長時間的經濟發展,已經有了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同時工業和農業發展都已經進入到平穩階段,第二產業逐漸向第三產業過渡,提高服務質量和產品質量是這一階段的首要任務。
2.社會生產要素的變化
在理想狀態下,通過經濟學的空間經濟原理來解釋,不論任何國家的經濟活動,在向心力和離心力共同作用之下,都會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結構,但是理論不等於實踐,事實上,國家經濟發展會受到交通,技術,人才的,環境等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結構的穩定,一旦這種穩定結構被打破,社會會自行開始形成一種新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