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前企業借用外債的動機、管理缺陷及對策(1 / 2)

當前企業借用外債的動機、管理缺陷及對策

經管視線

作者:宋朋來

摘要:當前外資企業外債規模控製方式客觀上為投機資金通過外債渠道跨境套利創造了條件。為有效監管外商投資企業外債資金流動風險,外資企業外債管理模式需進一步改革,建立外資企業外債全口徑統計監測體係和風險監控機製。

關鍵詞:企業;外債;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01

一、外資企業借用外債動機分析

(一)彌補企業自身經營發展資金。不少企業由於擴大生產規模、經營虧損等原因造成流動資金不足,因此向境外金融機構或母公司借入外債彌補資金不足。如臨沂某食品加工企業近年來因設備老化、產品滯銷造成經營狀況不佳,公司為扭轉不利局麵,在新建廠房、更新設備方麵投入了大量資金,而借入外債是彌補上述流動資金不足的主要手段。

(二)境外母公司統一調撥境內子公司的融資規模。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外商獨資企業。如某電動工具公司的境外母公司根據境內子公司的資金使用計劃,以自有資金量、本外幣利差、國內銀行貸款的難易度等情況安排境內子公司借用外債或國內銀行貸款。

(三)借用外債轉移給境內關聯企業使用。境外關聯企業(股東方)將投機資金以外債的形式借給境內某子公司,但入境結彙後全部轉移到境內另一家關聯企業,實現投機資金的轉移。如:J公司利用300萬美元的“投注差”向其股東香港XC公司借用2年期外債,貸款利率為零,該筆外債結彙後並未按照借款用途用於生產經營,而是彙往其香港股東在廈門的一家關聯企業。

(四)中資企業為融資便利“變身”融資。部分中資企業為了利用境外自成本資金,利用外資企業在借用貸款方麵的便利,迅速“變身”外資。如:L公司為一家中資企業,主要生產經營金屬製品等,具有一定的耗能性和汙染性,目前由於規模、行業等因素境內融資存在較大困難。L公司得知中資企業境外舉借外債門檻較高,立即到當地外彙局辦理外彙登記,“變身”為中外合資企業。

(五)以外債方式回流境外上市資金。如山東省某食品有限公司,是新加坡中國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投資的外商獨資企業。2006年5月,該公司與新加坡母公司簽訂借款合同,借款475萬美元(折3790萬人民幣)。借款協議規定該筆外彙貸款期限12個月,到期一次歸還本金。年利率7.5%,6個月支付一次。截至2010年7月,該筆外債從未歸還過利息與本金。經調查,新加坡中國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是莒南該食品有限公司在境外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該公司已在新加坡掛牌上市,募集的資金以案例中股東貸款的形式彙入境內外商投資企業。

(六)外商投資企業基於“資本弱化”財務政策的考慮。調查發現,一些外商投資企業選擇“資本弱化”財務政策,按照“投注差”比例借用長期外債補充投資資本的不足。由於外債利息可以計入經營成本,在所得稅前列支,因此選擇“資本弱化”財務政策可以降低企業資金的使用成本。

二、折射出的外債管理模式缺陷

(一)外債規模控製不夠科學,客觀上增加了外債償還風險。一是總量及個體外債規模均難以控製。隨著外商投資規模的擴大,“投注差”總量隨之增長,致使外債總量節節攀升,外債總規模難以掌控。二是易造成外商投資企業“資本弱化”。企業為降低經營中的權益資本風險,往往傾向於借入更多的債務資本,獲得更大的財務杠杆效應,可能導致外資企業超出其償債能力過度負債,外債風險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