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信息化投資的影響因素分析
經管視線
作者:張歡
摘要:信息化投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目前沒有公認的理論能夠全麵準確地告訴我們究竟投資多少才算恰當。國企受國家政策以及企業性質的影響,其信息化投資考慮的因素與非國企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從國家政策、企業信息化發展階段、信息技術創新等三個方麵分析國企信息化投資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國有企業;信息化投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信息化是促進企業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的必然選擇。信息化手段本身的快捷性、準確性和可靠性,以及在管理上所能達到的規範性、透明性和先進性等,是傳統管理手段無法達到或難以比擬的。然而信息化投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許多國企領導對信息化應當投資多少感到困惑。不少國企的領導說:我們在信息化方麵有比較充足的預算,我已經投資不少了,但每年新的信息化項目投資提案還是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
國企的信息化投資受到國家政策、企業信息化發展階段、信息技術變革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國企的決策者要從戰略的角度、從企業整體的角度完整地看待國企的信息化投資問題。
一、國家政策促進國企信息化投資
黨和國家曆來把信息化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六大把“大力推進信息化”作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的七大主要任務之一,要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黨的十七大把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並列,提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嶄新命題。作為對國家承擔重要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國企,必須進一步深化對信息化發展的認識,加強對信息化的投資。
(一)采用評價方式,引導國企信息化投資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管理信息係統係主任李東教授說過:“中國的信息化建設,經曆了一個由‘政府推進’到‘政策引導、市場推動’的轉變過程。”政府是很多國企信息化的投資主體、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早期信息化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政府,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在國企信息化投資工作中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國務院國資委及地方國資委每年都會對國企的信息化工作會提一些具體的要求,對國企信息化工作的目標和原則進行統一引導,同時每年進行一次評價。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暫行辦法》規定:中央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以中央企業的總體水平為對象,建立特定的指標體係和權重體係,通過定量定性對比分析,對中央企業一定時期內的信息化過程和信息化效果作出評價。國企在信息化投資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各項評價指標。
(二)以優惠政策扶植國企信息化投資
與此同時,國家也會采取必要的優惠政策,扶植國企的信息化建設。常見的優惠政策主要有兩個方麵:(1)稅收政策。即國家對企業在信息化上的投資給予一定程度的稅收減免的政策優惠;(2)利率政策。即國家對企業投資在信息化上的信貸資金,給予貸款利率的優惠政策。信息化是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一旦企業的投入沒能獲得預期效果將可能會威脅到企業的發展,如很多大型國企每年在ERP係統上投資都要上億。國家的扶植政策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化投資的風險,因此國家的扶植政策應當作為國企信息化投資強度的重要依據。
二、不同信息化發展階段的信息化投資需求差異大
國企的信息化的發展與企業自身的發展是緊密相連,基於企業的成立時間、信息化投入的強度等原因,企業所處的信息化發展階段也不同,信息化投資需求的差異是比較大的。
關於企業信息化階段有多種劃分。我國學者在總結企業信息化發展曆程,以及研究信息係統集成軌跡基礎上,提出我國企業信息化四階段發展理論:即單點數字化階段、單點自動化階段、聯合自動化階段和虛擬化企業階段。
(一)單點數字化階段
在這個階段,企業個別部門的基本數據和文件開始進行數字化處理,還沒有使用數據庫,或使用了數據庫,但僅限於編輯、查詢、輸出,沒有進一步的功能開發。這個階段對應的是國企的成立初期,企業的組織結構和部門的職能還不明確。這個階段的信息化投資很少,最主要的信息化投入是購買個人辦公電腦。很多國企甚至在費用預算中沒有信息化費用,所需的費用從行政費用中支出。
(二)單點自動化階段
在這個階段,企業的一些部門業務流程開始通過建立數據庫實現自動化,部門內部的信息資源逐漸走向有序化,但數據庫處於分散組織狀態。這個階段是國企成立兩三年後,各部門的職能比較明確了,為了提高部門的工作效率而開展一些信息化工作。在這個階段,各部門都有很多明確迫切的信息化應用需求,同時軟件提供商也能提供很多成熟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如在企業建立OA、CAD、CAM等係統。因此這個階段的信息化投資就比較大了,而且投資重點在分散的信息係統建設。如一個成立兩年多的1000人規模的國企,2013年的信息化投資達到了七千多萬,其中信息係統建設費用達四千多萬,網絡通訊費用近兩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