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遭遇反傾銷問題研究
經貿論壇
作者:劉素丹 楊園園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不斷增長、對外貿易量日益增加,但是遭遇的國外反傾銷亦愈演愈烈,中國成為連續18年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對中國相關企業及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不利影響。本文從中國遭遇的反傾銷現狀入手,通過現狀分析其原因,最後提出一些應對反傾銷的措施,以期對今後中國應對反傾銷問題,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反傾銷;貿易;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一、概述
2008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普遍低靡,各國為了保護本國市場,紛紛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比如2014年美國對中國產味精、對中國等七國鋼鐵產品、對華穀氨酸等,墨西哥對中國鋼纜、高碳錳鐵等,巴基斯坦中國線材,印尼對來自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大陸和越南等國家進口冷卷,印度對中國亞麻織物,韓國對中國瓷磚等不斷發起立案調查。反傾銷作為扭轉扭曲自由競爭機製下的價格水平——傾銷的一種措施,實現公平競爭,是世貿組織允許的。但是各國以反傾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並沒有表現為公平競爭,反而本身產生出許多不公平競爭,中國作為貿易大國,遭遇近些年史上連年反傾銷之最,研究反傾銷問題,成為必然。
二、中國遭遇反傾銷的原因
(一)出口產品低技術含量,貿易領域接近
中國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中國出口產品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接近,我國的出口產品範圍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接近;而與發達國家相比,受2008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貿出口受到了一定的製約,保護國內市場,保護國內相似產業使得貿易領域也與我國越來越接近,貿易摩擦不斷增多。
(二)企業市場競爭觀念落後,國際間低價競爭激烈
企業競爭觀念總以價格作為市場競爭的唯一手段,甚至不考慮質量問題,使得全球對中國的產品質量得到懷疑,對於長期占領國際市場很不利。同時,價格又是判斷傾銷是否存在的三個要件之一,因此也成為國外反傾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主要貿易對象國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
至2012年,已有77個國家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但是作為主要貿易對象美國和歐盟一直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使得反傾銷裁決對中國非常不利。在確定傾銷是否存在時,首先要判定出口國是否以低於正常價值銷售商品至進口國,關於正常價值的計算,首先應選擇出口國的國內正常價格,但是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貿易對象國在判定時,以“替代國價格”來度量中國出口產品的“正常價值”顯然是不公平的。中國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優勢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比較成本優勢。選擇其他替代國勢必會抹煞這些優勢,從而高估傾銷幅度,對進口國的反傾銷形成良好的條件,也為其他產品的反傾銷形成示範效應,更加劇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
(四)企業應訴勝訴處於弱勢
雖然與20世紀相比,應訴數量和質量有所提高,但是由於企業在國外對華歧視性政策的打擊下,企業產生了對應訴判決結果的信心極度匱乏,繼而采取了觀望與退避政策;另外一家企業的反傾銷應訴成本大約在400萬至800萬人民幣之間,企業自身的狀況使得企業主動選擇不應訴局麵,應訴處於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