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業務流程的學習與思考
財經縱橫
作者:宋瑚璉
摘要:審計是評價經濟責任,鑒證經濟業務,督促被審計單位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獨立的經濟監督活動。本文作者記錄了在事務所審計業務的實踐學習,對於理論和實務中的差異和統一做了思考總結,旨在為今後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生涯做好準備鋪墊。
關鍵詞:注冊會計師;事務所;財務報表;審計;實習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校裏的學習,是為我們日後職業生涯做必要理論積累,適時的實習則是將理論知識形成體係、綜合運用的過程。作為一名注冊會計師方向的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讓我對審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熱愛,對注冊會計師的欽佩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而我國現有執業注冊會計師數量遠遠小於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需求量這一現狀,更是讓我渴望早日接觸實務,學以致用。新年伊始,正值年報審計業務的高峰期,我有機會到上海,在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進行年度年度實習。
實習中,在審計業務部,作為審計助理,我跟隨高級經理人Z老師參與了H石化公司、J科技公司以及W首飾公司等項目的審計,主要學習、參與了往來款項和銀行存款的函證,存貨的監盤,固定資產的盤點,審計工作底稿的編製分析性複核等工作,現將對審計業務流程學習與思考總結如下。
一、對審計本質的正確認識
(一)審計本質的意義
在第一堂審計課上,老師就告訴我們:審計是評價經濟責任鑒證經濟業務,督促被審計單位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經濟監督活動。審計最大的意義是監督和督促,而非“懲治”。
注冊會計師是“經濟警察”,容易讓人與現實中警察的製裁、懲治聯係在一起。而審計教學中往往以嚴重舞弊企業作為案例,從而不知不覺中,我和很多同學都把注冊會計師和被審計單位放在了對立的位置上,誤認為審計就是要“狠狠”得查,不留情麵的披露,是為了懲治、製裁。
實習中,我發現現實中的大多數被審計單位和審計師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一方麵,審計師需要客戶來拓展業務、增加收入;另一方麵,大多數被審計單位也都樂意審計師“高屋建瓴”的評價企業,給企業指出不足和弊病,提出改善管理促進發展的建設性意見。我所接觸到的項目,被審計單位財務經理和事務所項目經理都有極好的溝通——被審計單位會積極提供所有信息便於審計,審計師會給予企業中肯的建議。兩方雙贏式的合作,共同為國民經濟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二)審計審查的對象
一談起審計,很多外行的人會等同於“查賬”,認為審計就是簡單的到財務部“查賬”。甚至很多民企老板也有這樣的誤解,審計是來查財務部門的。
審計的定義告訴我們,審計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被審計單位改善經營管理,必然,審計的對象也就是整個企業,而並非財務部門。隻不過會計作為商業的通用語言能提供最明了有效的信息。因此,審計不過是透過財務窗口,來審查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
二、對會計語言與實際業務對應關係的理解
不同企業根據自身業務的特殊性和財務管理的有效性都會對一些特殊的業務進行特別的會計處理,有的科目使用或處理方式與熟知的方式有出入,因此審計師必須弄清企業如何將經濟活動轉化成為會計語言,必要時候,疑點可以彙總詢問財務部門人員,了解真實的業務流程和企業特點。然後才能據被審計單位具體狀況施行有效的審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