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移動理財對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1 / 2)

移動理財對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

金融天地

作者:張魯川

摘要:隨著近幾年互聯網與移動網絡的飛速發展,各項網絡技術不斷更新成熟。移動理財產品在近兩年如同雨後春筍般在市場上蓬勃發展,以其高度便利性、管理的及時性來迎合客戶需求,給銀行傳統理財業務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作為銀行傳統業務的服務商,如何在這一發展階段為銀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協助銀行業務的新發展,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移動理財;銀行業務應用;發展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2013年被稱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元年,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PAD等移動設備的普及和移動網在市場的高速普及,移動理財業務在市場上實現了雨後春筍般的發展過程,加速了理財業務脫離銀行櫃台。作為一種新的理財業務工具,移動理財這一手段實現了彙款、轉賬以及基金、投保、炒股等多種業務的平台轉移,這一突破為銀行業務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市場。作為服務商如何利用這一機遇,實現自身業務的新發展是本文探討的方向。

一、移動理財業務發展優勢

移動理財產品與傳統理財的區別明顯體現在便捷性和及時性上。當前移動設備的普及為移動理財市場的占有做出了巨大貢獻,隻要有能夠接通移動網絡的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的辦理理財業務,完全不用特地去銀行排隊等待,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對於當代人來說,這一功能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及時性則體現在客戶可以及時獲得銀行提供的信息,了解自己的賬戶資金動態,進而做出理財決策。以私人銀行的客戶為例,現在客戶不再需要隨時與客戶經理進行溝通或者經常性的前往銀行網點,隻需要手機打開相應的移動理財APP或者銀行手機客戶端,理財產品信息就可以及時的獲取,而且任何財務資金變動都可以第一時間得到通知。並且利用移動設備進行理財產品的購買和賣出已經可以便捷簡單的操作,資金安全性也有高度的保障。這使得眾多客戶的時間及精力都解放出來,隨時隨地實現理財交易,把理財盈利和休閑生活完美結合。同時,這也給銀行的客戶經理更多時間可以進行客戶和市場的推廣,客戶經理可以利用移動理財平台將客戶分組,統一根據需求發放新的理財產品信息,不需要逐位進行客戶的電話推銷或賬戶變動告知,在人員工作效率上大大提升。

並且據數據統計,北上廣一線城市居民的移動理財投資廣東最高,移動理財業務交易額占比為15%;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其相對應的交易額占比分別為11%和10%。這與發達城市居民生活節奏快、空閑時間少息息相關。移動理財的便捷性和及時行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如今這個“全民理財”的大潮中來,為銀行理財業務帶來了更多的客戶和更廣闊的市場。

二、銀行手機銀行客戶端的飛速發展

2009年,央行的《中國支付體係發展報告(2009)》顯示,我國商業銀行網上支付、電話支付和移動支付合計55.67億筆,金額357.45萬億元。其中網上銀行業務仍居主體地位,共計49.83億筆、351.06萬億元,分別占電子支付業務量的89.51%和98.21%。移動支付金額占電子銀行總額的比重十分微小。

在2010年底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年國內手機銀行業務雖然多家銀行都已開展,但由於公眾的認知度和市場的發展度不高、用戶對移動網絡操作不熟練,手機銀行還被視作新生事物,樂於接受這種金融服務的公眾尚未形成規模,實際的用戶比例更是無法與手機用戶數量匹配。

而之後短短3年的時間裏,手機銀行客戶端出現了飛躍性發展,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應用功能的增加,手機銀行客戶端的功能也從一開始簡單的手機充值、轉賬彙款等功能外,逐步加載了更多的金融服務,例如理財計算器、銀行網點查詢、黃金、理財產品、基金資訊等。截止2013年上半年農行、交行、民生、招行、興業5家銀行的手機銀行客戶總數達到1.90億戶,較2012年增加了8992萬戶,同比增長90%;5家銀行手機銀行交易總額達到3.84萬億元,較2012年增加了2.37萬億元,同比增長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