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貨幣起源看比特幣注定消亡
金融天地
作者:李慶林
摘要:最近關於比特幣的新聞特別多,引起全世界投資人士的關注。國際、國內的投資者和投機者聯合炒作比特幣,引起各國央行的高度關注,引發種種猜測和炒作。
關鍵詞:比特幣;貨幣;央行;風險;消亡
中圖分類號:F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最近關於比特幣的新聞特別多,主要是由於前期的黃金下跌、比特幣價格首度超過黃金而引起全球轟動,也引起全世界投資人士的關注。國際、國內的投資者和投機者聯合炒作比特幣,引起各國央行的高度關注,中國人民銀行等多國對比特幣交易進行了限製和嚴格管理。
由於貨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存在的形式不同,因此,人們對貨幣的定義也有所側重。如果不考慮曆史的因素,僅從現代的角度來定義貨幣,通常把貨幣定義為: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在商品勞務交易中或債務清償中被社會普遍接受的東西。
從貨幣起源看,“幣”本身從物物交換中脫離出來,專門作為等價交換的衡量物,它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又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它本身的價值與人們付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息息相關,經過的漫長的曆史歲月,期間從貝殼到金屬材料的銅、銀、黃金再到紙幣、卡等,在單一國家的紙幣和卡容易攜帶,交易方便,而在全球貿易中仍然會衡量一國的黃金儲備,這關係到國際貿易中兩國彙率等形成機製,由於理論太深,暫不細究。
通常理解,貨幣具有五大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價值貯藏、世界貨幣。
既然是稱其為“比特幣”,就要有貨幣的屬性,能夠衡量一件商品的價值並且作為交易的尺度,從目前的報道看,確實有國外的旅行者用比特幣周遊世界而不用付任何的其他貨幣,但這隻是極個別的案例,是地球有人類社會以來唯一的一個個案,比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還小,與其說是用比特幣支付費用,還不如說是一路乞求更好,因此不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比特幣想成為世界貨幣,就要具有貨幣的屬性,但是從目前的交易來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巨大的風險,不可能擔當此重任,注定要消亡:
一、作為貨幣,首先要能夠衡量商品的價值,也就是其價值尺度要穩定公正。但我們看到,比特幣能夠在一年漲百倍,也能夠在一天跌一半,那麼誰還敢用這樣的貨幣作為計量手段呢?這樣的價值尺度能夠衡量出什麼商品的價值,將來又會在哪個領域使用它?比特幣的生產與實際的生產和消費、與任何國家的產值和經濟發展沒有任何關聯,也與人們的體力、腦力勞動沒有任何關係,也不能衡量任何實物生產價值,因此,它對任何商品的價值就沒有衡量依據。
二、比特幣的生產過程非常隱秘。雖然理論上說它有上限數量,而且越挖越少,越挖越難,但真正掌握在哪些人手中,卻不得而知,那些開始創造這些比特幣的人一直在不停的“生產”著,他們沒有任何成本的增加著自己的“虛擬財富”,就像傳銷的頭目一樣,不用費力就能獲得巨大的財富,而那些可憐的買入者卻不得不麵對每天盈虧漲跌的心理負擔。另外,比特幣的交易係統沒有經過任何權威機構的認證,人們目前高價購買的資金去向是個迷,將來出售後能否收到現金也是未知數,比特幣注定是少數人攫取財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