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地方經濟
作者:劉中霞
摘要: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在國民經濟體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發展具有縣域特色的產業集群是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產業集群在提高縣域經濟規模水平、提升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升,提高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產業集群;縣域經濟;推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是聯係城鄉經濟的橋梁和紐帶,在國民經濟體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縣域經濟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核心就是要提升產業競爭力,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主要方式是發展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推動縣域工業化、城鎮化的最有效方式。
產業集群理論是一種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型區域發展理論,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成功模式,產業集群在促進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方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世界各地出現了很多成功的產業集群如日本的汽車產業集群、意大利服裝產業集群、美國矽穀的IT產業集群。我國的產業集群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主要的產業集群集中在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省份,如廣東的玩具、浙江紹興的紡織、義烏的小商品產業集群。綜合來看,經濟發達的地區都存在著一種或多種產業的集聚,富有競爭力的產業大多是集群模式。產業集群快速形成和發展,已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的核心動力,可有效地提升縣域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產業集群是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源泉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能夠提升區域競爭能力,並促進生產力的增長,加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實踐證明,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的規模產業集群,可以有效提高產業競爭力。在當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形勢下,許多政府采用發展地方優勢產業集群模式,提高產業競爭力從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培育發展產業集群不僅會使原有的企業根植本地,由於相關產業的縱橫向拓展和低成本優勢還會使更多的新企業產生、入駐並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一定的規模經濟,成為推動縣域經濟增長的源泉。產業集群通過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要素稟賦或規模經濟形成專業化分工和市場,不僅可以提高單個企業的競爭力,同時還可以提高整個區域的競爭力。
(1)產業集群可以有效提高區域內企業的生產率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可以帶來外部規模經濟,集群內的企業可以共享勞動力、共享公共設施,在短距離內進行生產和銷售,使產業的規模增大,使單個企業獲得外部經濟。
(2)產業集群可以優化區域內的資源配置
產業集群具有積累和吸引資金的“窪地”效應。大量的企業和產業在某個區域集聚,構成了規模巨大的市場,會吸引更多的進入者,刺激更多資源要素供給和市場需求。產業集群聯係效應和分工效應放大了資源投入的“乘數效應”。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有著緊密的聯係,當某一企業投入增加會導致其前向和後向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使中小企業得以迅速進入和發展。產業集群具有“根植性”,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更不易發生區位的轉移,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3)產業集群提升了產業競爭力,發揮了規模經濟優勢
產業集群的發展將會改變縣域內各產業之間的資源分配和利潤對比關係。根據不平衡增長理論,產業集群通常能夠吸引較多的資源獲得較高的利潤水平。產業集群對區域發展的要素具有協同效應,產業集群投入要素不僅包括企業家資源、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還包括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等一些中間服務部門。集群內將有限的資源要素投入到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壯大發展產業規模,從而獲取最大的價值。當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圍繞大企業聚集在一起,企業之間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機製網絡,有效的克服了企業內部規模經濟的劣勢。集群內的產業形成的競爭力不再是單個企業競爭力的簡單疊加,而是具有更加優勢的全新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