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客對李白的期望很高,對他的培養也是多方麵的,不僅要李白熟讀先賢的著述,參悟聖賢遺訓,而且還要求李白做一個強者、勇者。李客外出經商或打獵時常常帶著李白同行,他要李白親身體驗現實社會殘酷的一麵,讓李白好好地學習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生存之道。
李客也告誡兒子:武力並非唯一能獲得生存的手段,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受到別人的尊重,還必須要有超凡的智慧及一顆仁愛之心,這樣才能真正懾服他人。他也常講述一些曆史上的偉大人物,如張良、魯仲連、謝安等,說明一個人要名留青史、永垂不朽所必須具備的各種要素。
從小的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使少年李白對於那些了不起的曆史人物十分崇敬,對他們的成就也十分向往,李白尤其仰慕魯仲連,為他的智謀和那種為了大義而置生死於度外的胸懷所感染。
“總有一天,我要成為一個像魯仲連那樣偉大的人……不,是比魯仲連更勇敢更偉大的人!”尚未成熟的李白心中充滿了繽紛的英雄夢。
李白在10歲時已讀盡諸子百家,閱曆頗豐,所以心智成熟得較早。他從書中得知:碎葉隻是屬於西域的一個很小很小的地方,在河西走廊的另一端有著一片廣闊無邊、金黃肥沃的土地,千年文化在那裏孕育、生根、茁壯、富庶……每思及那塊金黃色的美麗國度,李白就如癡如醉,心中雀躍不已,恨不得立刻能縱馬奔回中原,馳騁神州。
對於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雖然粗陋,但對於李白來說,自己終歸生於斯、長於斯,一種血脈相連的根把他與這裏的一切緊緊聯係在一起。他明白,終有一日要離開這裏,振翅南飛,因為一隻羽翼豐滿的大鵬鳥必須要有一個更寬廣的空間來任它翱翔。
公元714年,唐玄宗派薛訥、郭知運進攻吐蕃。次年,又派張嵩統兵進擊龜茲,西進數千裏,一連攻下百餘座城池。大唐帝國聲威遠播西域各邦,各國紛紛派使節請降,且年年進貢。
自此,西域與中原間的交通更加便利,貨物往來頻繁,商賈更是絡繹不絕,他們由內地運送絲綢、茶葉、工藝品等到西域,再由西域將皮貨、瓜果、香料等物運回中原。雙方都獲利頗豐,來往於河西走廊的商人不絕於途。
李客更把握住這個絕佳的時機來拓展他的事業,他組建了一支商隊由西域各地運送大批貨物至中原銷售,然後再從中原運回絲、茶、鹽等物品,經河西走廊,越過天山南北,到達蔥嶺以外;或由敦煌出玉門關,沿南北山麓到達西域諸國。李客在條支、碎葉一帶轉賣貨物,由於他講誠信,又價錢公道,沒過多久便家財倍增。
這時候,早年與李客祖輩同來西域的其他家族中漸漸地已有人遷回中原定居,對中原念念不忘的李客與家人商議:“我們不久即可回中原去了!大家可想與我一道回去?”家人們聽了李客的提議後紛紛響應,雖然在胡地生活得富足自在,但大家還是心戀故土的,李客更是難掩內心的激動,一想到要回到中原,他眼中滿含著喜悅的淚水,雙手緊握,仍止不住內心的顫抖。
李客的祖籍本是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但他並不打算返回故裏,於是他選定了四川廣漢為遷居地。
公元715年初春,李家開始動身返回中原。一切準備就緒,數十輛馬車浩浩蕩蕩地開出了他們居住了多年的地方。雖然大家頭天夜裏整夜都興奮得無法入睡,可是情緒似乎還是那麼高漲,全家人一個個抖擻振奮,一路上都洋溢著歡歌笑語。在歡樂的人群中,唯獨月娃若有所思,想到要離開這片故土,與父兄分離,今生也許很難再見,月娃不禁心中一酸,但想到自己丈夫夙願將償,兒子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月娃心中又不覺地開朗了許多。
廣漢位於四川北部,瀕臨涪江,是隴南入川的要道,古代為益州的一部分。唐代時,益州與揚州是全國鹽、鐵的兩大轉運中心,而廣漢正是益州的鹽、鐵北銷陝、甘、西域的重要通道。
李白隨著家人在廣漢城南邊的青蓮鄉定居下來,直到24歲,他一直生活在四川,以至後來他的詩文裏時時把四川當做故鄉。
定居廣漢後,李客成了當地的鹽商。在唐朝,鹽、鐵是屬於官方專賣的,在官方專賣的製度下,也允許少數的鹽商經營鹽運,這些官方所許可的鹽商因為獨占巨額利潤,能夠日進萬金,富甲天下。李客之所以選擇廣漢為遷居地,想必這也是重要原因吧。
李客舉家遷居廣漢時,李白的兄長多半已弱冠,大都能夠幫著家族經營事業,而李客的事業也在眾子侄的幫助下蒸蒸日上。雖然如此,但李客並不滿足,他以經商起家,但仍然擺脫不掉當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世俗觀念,而且李家的祖先也是書香門第,因此,李客並不希望自己的子孫仍舊和自己一樣,做個無法獲得社會認可的商賈。他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李白的身上,鼓勵他讀書上進,希望他能光耀門楣。
李白初到廣漢時還很不習慣。中原究竟不同於西域胡地,這裏很難找到像西域那樣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可供他迎風策馬,這是最令他難以忍受的。但中原也有吸引他的地方,這裏人才濟濟,絲竹聲、讀書聲處處可聞,身著華麗服飾的人們儀態萬千,這裏的人多重禮義、講孝悌,稱得上是“禮儀之邦”。
李客到了中原後,依舊喜歡交朋識友,李家與在西域一樣,經常高朋滿座,其中當然有許多見識廣博且閱曆豐富的文人雅士,他們相聚不外乎吟風弄月、互相唱和。李白也時常參與其中,並且在他們的啟發和教導下,詩文方麵的才藝突飛猛進。
李白在四川度過的少年時代幾乎沒有受過儒家的傳統教育,李白15歲的時候,他詩作方麵的才華開始逐漸展現。李白對經、史、諸子以外的奇書異籍,都一一涉獵,其中包括文學、奇書和百家雜學。李白時常與父親的朋友互相應和詩文,每每都有佳句奇文令在座的賓客震驚不已。
這一期間,李白曾作過一首《明堂賦》,他認為自己的生花妙筆已經可以同司馬相如一論高下了,周圍的人都覺得他狂傲至極,但同時也十分傾慕他的才華。
對於李白來說,涉獵最多的還要數道家典籍。那虛無縹緲的仙山、乘鶴來去的仙人,以及淡泊的人生觀,這些都增加了道教在李白心目中的浪漫色彩。他努力修煉著道士俠義那種狂傲豪邁的性格,渴望著也能同他們一樣,隱居仙山或浪跡天涯。少年時代的李白就這樣做著逍遙、遠離一切塵囂的神仙夢,如他在詩文中所述:
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吹笙坐鬆風,泛瑟窺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煉金骨。欲逐黃鶴飛,相呼向蓬闕。——《感興其五》
開元初年正是唐王朝傾全力以武功向外擴展的時期,一向崇尚風雅文學的唐朝君王在力倡文學的同時也開始提倡武功。尚武的風氣逐漸流行開來,除了靠讀書取得功名外,也有人以超拔的武藝和膽識而獲取高官厚祿。而四川一帶在唐代並未完全開發,有些地區仍然叢林密布極端僻野,所以這裏自古以來便龍蛇混雜、臥虎藏龍,許多劍士高手、奇人異士都蟄居於此,他們精修術數,不幹預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