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自獄中出來後,對於友人們的鼎力相助銘記於心。當時他雖已出獄但仍是戴罪之身,等待最後的判決。宋若思對李白的確是仁至義盡,他不但將李白營救出獄,且上書皇帝推薦李白,但因永王案牽連廣大,所以肅王並未赦免李白的罪,而作為“叛臣”,李白獲得的唯一刑罰就是——斬首示眾。
當李白知道自己將受斬首之刑時,內心波濤起伏,無法平靜,他忽而仰天長嘯,忽而低頭飲泣,並常一個人默然地取酒獨飲,彈琴吟唱,神色黯然。
李白素日結交的朋友們得知李白受難,無不竭盡所能,到處奔波加以營救,但都無法使肅宗改變主意。就在一切似乎都趨於絕望之時,曾受李白恩遇的郭子儀適時地向李白伸出了援手。他的出現真如天神一般,有效地扭轉了局麵。
當年李白北遊太原時,郭子儀還隻是無名小卒,如今他因平定安祿山之亂有功,而被封為汾陽王,皇帝對他恩寵隆盛。
當郭子儀得知李白因永王事件被判斬首之刑時,忙前去求見皇上,要求肅宗能免李白一死,他願拋卻官爵代李白贖罪。肅宗見汾陽王一片赤誠,竟願為朋友舍棄自己出生入死才得到的功名富貴,十分感動,於是親下赦令,免去了李白的死罪。
李白終於躲過一死,幸免於難,但他仍被判處流放夜郎。此時的李白已是位白發蒼蒼、滿臉皺紋的老人,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前往偏遠的夜郎。他年輕時曾浪跡天涯,可那時一身了無牽掛、恣意快愜,如今在飽受風霜,且一切希望和幻想都落空之時,卻要以罪臣之身被驅逐出中原。愴然無措之下,李白孑然地踏上了被放逐的旅程。
由於李白遊蹤遍天下,且性格豪放,在各地結交了不少朋友,所以流放夜郎途中,每到一地都有人為他送別,而他也必作詩答謝,他在詩中道盡了一顆衰老哀愁的心靈的吶喊與不安。
公元759年春天,中原地區久旱不雨,河幹田枯,百姓陷入朝不保夕的艱苦困境,有人認為這是國內連年來的動蕩引起了天怒,所以力陳天子舉行大赦以平息上天的怒氣。
這時李白正在流放夜郎途中,當他得知皇上頒下了大赦的旨意,自己即日便可獲釋,那顆早已如灰燼般的心又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
李白一得赦令,便迫不及待地沿江轉回到江夏、嶽陽、潯陽。他曾有一首《早發白帝城》記述他出峽的情形,詩中充分地展現著詩人的喜悅與蓬勃洋溢的生命力,如今已成為傳世佳作: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