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建議
自古以來,教育往往伴隨著分數,宛如兩個濃情綿綿的情
人,緊密相依。隻不過古時單考漢文化,在教育下的學子用汗
水自然是相對較少;而現時不僅要學深漢文化,還有涉獵英文、
天文地理、政治物化……它的範圍廣了,現代學子所流淌的汗
水是要比古人多得多,怎能不是智商高的“神童”呢?
何為教育
從翻閱的《新華字典(1998 年修訂本)》中,字典對“教育”
一詞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教導和培養,二是教育事業。這兩種
解釋看似籠統不詳,其中卻是明顯反映出現代的教育環境。
在當今社會,各地學校幾乎無不是跟隨所謂大流,或無奈
或管者無能,認認真真地執行“改革”後的教育:全校學生必
須補課,多做練習題,多考試,盡量多安排“文化課”,壓縮
排擠“體育課”,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要用足十六到十八個小時
來上課,其餘時間用於家庭作業、複習……
這些確為當下“教改後之現象,究根探源,學校無非是為
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拉升升學率,擴大知名度。
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
泛愛眾,而親仁。行者餘力,則以學文。”
孔言之義在於 “學生在家要孝順父母, 出門在外要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言語有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這些都做到後還
有餘力的話,就去學習文化”。
貌似在現行教育製度中,孝、敬、謹、信、愛、親,這六
字被孔老先生擺在學習之前的要求都做到了。學校確實也要求
學生對父母盡孝,也發動過活動,講解過其文。條件好的學校
還將其作為區分優差生的學分之依據之一,要求學生去完成。
可是, 這六行須在學習之後去做。 從而延長了 “學習” 的時間,
增流了精力的汗水。
難道,這,這是無法改變的當今教育嗎?
用時少的教育
在 2011 年 6 月 22 日的中午,我像往常一樣,坐在電視機
前收看江西衛視播出的《雜誌天下》新聞欄目的新鮮之聞。其
中,有一則新聞報道:“有一中學當真是隻上午上課,下午停課,
其結果是這所中學的升學率非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我們都知道,新聞講究的是真實性。而在這則新聞中,連
校名、校址都報道出來,能有作假之嫌嗎?我的回答是:沒有。
既然這所中學的試驗如此成功,恰恰印證了學生用於學習
的時間少,升學的人數不一定會下降,教育也會成功。
這比起當下中國大地上,許許多多的“名校”、“普中”
都在搶時間、搶升學、搶所謂“優質教育”,簡直是天壤之別啊!
什麼應試教育,什麼題海戰術,什麼多學習就能學會,等等。
這些是什麼個歪理?
考試,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倘若考試次數超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