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接受現在的學校教育的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跟
不上學校教學的步伐?我們也因此總被學校的老師、家庭的父
母將其原因歸結為“我們天性愚鈍,自己落後”。這不禁讓我
想起央視著名主持人、製片人陳大惠老師在媒體上公開分析中
國人愛說謊這個現象,而先是老師將這缺憾的根源推卸給學生,
父母就趨之若鶩,盲目聽從老師的話,繼而形成學校說謊,爾
後家長跟著說謊。為什麼說這原因是他們的謊言呢?我們隻要
稍微動用腦子想一想,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如同剛生長出來的
果實,試問一個剛結出的果實是殘缺不全嗎?結果自然為不是。
既然不是的話,為什麼會有殘缺的果實呢?那是因為果實在逐
年長大的時候會熱曬雨淋,從而滋生害蟲,若不加以用藥予以
修正,這果實就會被害蟲咬壞,就會殘缺啊!由此及彼,一個
人剛出生時是完好無損,此後需要有“技術”的父母和老師來
教育下一代,若教育不得當就不可能會教得好一個人。故而,
教育才是樹人的根本。
回顧當代中國教育,我們的教育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
曆史、政治……這麼多課程竟無諸如《弟子規》的傳統經典的
課程。北京大學招生辦主任秦春華在博客裏發表的《關於偏才
怪才的爭論》中表達他否認“偏才怪才”的現象,表明他還沒
有標準分辨出“偏才怪才”。可想而知,就連我國最高等的學
府北京大學的哲思家都分辨不出“偏才怪才”,還要由於自己
沒能力分出就將此現象冠以“不可能存在”的結論。如此草率
的認定,就能充分否認這一可能的現象嗎?看他的四點論中,
我們不難看出-首先,他說“中學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
時期,而不是大學教育的預科班,不是為了上大學而開設的培
訓班,教育的核心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從而偏才、怪才就不
是中學教育的目標”,既然中學教育非大學教育的預科班,不
是為上大學而開設的培訓班,那偏才、怪才不是中學教育的目
標,怎麼就不可能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呢?進而,高考不就形同
虛設嗎?沒有為上大學的培訓,如何過得了高考這條坎呢?不
過這條坎,學生又如何能上大學呢?其次,他說“偏才、怪才
的標準很難給予準確界定,即使是不同領域的專家也很難給出
明確的標準”,既然沒有明確的標準,他又是如何能決然地說
出“偏才、怪才的現象是不存在”呢?豈不是他在自己打自己
的嘴嗎?他還說“大學的選拔標準帶有‘指揮棒’性質,若大
學把偏才、怪才作為選拔錄取的標準,那就一定會出現一大批
根據這個標準製造出來的偏才、怪才和出現一大批製造偏才、
怪才的培訓機構,而實際上這樣的偏才、怪才絕不是大學希望
的拔尖創新人才,曆史上已經多次出現過類似的教訓,它對基
礎教育的不利影響是十分嚴重的”,然而他卻沒有意識到這僅
-
是中國教育體製下 “規律” , 換到國外的教育卻沒有那麼強烈
大學的選拔標準成為“指揮棒”。就像陳大惠提倡的以人性為
目標的教育宗旨,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其教育的實物,就
有很多機構去推銷中華傳統典籍嗎?不但沒有,還有一些不敢
露出真名的人在網上誹謗、詆毀陳大惠,難道有道理的標準都
會被人拋棄,而主觀性極強的大學標準不一定是有道理的就能
“指揮”得了社會上的各個機構嗎?難道大學的標準能比國法
還權威嗎?那大學為什麼不希望拔尖創新人才是偏才怪才呢?
其根源在於中國當代的教育體製一直未變,學生還在課堂上囫
-
圇吞棗地吸收粗淺的定律和標準 數物化的破題定律、地史
政或物化生的相關方麵的標準。正是那麼粗淺得隻需先記憶再
用於解題即可的知識,讓我們連看中華經典文化的書籍的時間
和機會都很少。學生想去記憶都未必有時間,而大把時間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