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星期的籌備,家長學校開辦起來了,教室就設在藝術樓一樓的小禮堂裏。小禮堂能容納四百來人。周六上午九點鍾第一批學員已經陸陸續續到齊了。吳校長致辭完畢,小禮堂內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掌聲稀疏下來後,隻見陳老師邁著輕盈的步子走上了主席台,她微笑地看著大家說:“親愛的兄弟姐妹們,上午好,我叫陳青,是洋泉一中的語文老師,很高興能與你們歡聚一堂來商討我們孩子的教育問題。”
說著她稍稍停了一下,接著她溫和的聲音又在小禮堂回蕩起來,“前不久,我看到一封一位中學校長寫給家長的信,那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理念,深深感動了我,我想把這封信與各位分享一下,下麵是信的全文。”
尊敬的家長:您好!
您的孩子考試結束,順利離校返家,學業成績將由班主任隨後寄出,敬請查收。
如果我們用莊子“無用方為大用”的觀點來談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或許會被當下的社會斥為無稽之談。因為實用主義哲學早已深入人心,成績至上、目標第一的教育論或許已洗去了許多人頭腦中養育孩子的樂趣。現在一些父母總在盼望孩子快點長大,快點達成父母心中的期盼。操勞的父母總在工作和家庭的兩端來回奔波,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疲憊地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可以被工作、事業、人際交往擠滿,可就是沒有時間去陪孩子慢慢地成長。
總有那麼一天那些父母們會意外地發現:沒有晾著兒女衣服的陽台有些空蕩,少了一副碗筷的飯桌有些寂寥,茶幾上不再擺設可愛的玩具有點冷清,聽見鄰家的小姑娘喊爸爸時總懷念曾經的溫馨……這才意識到孩子的長大其實是父母的落寞。那時才多麼希望時間可以慢流,時間可以不像現在這樣急不可耐。能夠慢下來,聽聽孩子說一些天真爛漫的故事,道一些可愛單純的想法。
靜靜的陪伴,就像是一個冬日陽光照耀的下午,一家人坐在陽台上曬著太陽,父親慵懶的躺在搖椅上打著瞌睡,母親和女兒說著體己的話兒,這樣的時光才是最值得回味,最值得珍藏的。
法國自然主義哲學家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當我們環視周圍,不正是看到一群因為速度高效而教育出來的偽成熟的孩子嗎?
三歲學舞蹈,四歲學風琴,五歲學繪畫,六歲背唐詩。學習是孩子生活的唯一,丟失了童年的樂趣,少年的輕狂,青年的熱情,為了成績名次,為了全能的素質而拚盡全力。待到他們畢業時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知道生活的樂趣所在,他們隻會在壓抑之後的畢業季,在瘋狂之後挎著行囊朝著高校走去,卻不是朝著誌趣前行,他們也隻會在大學畢業之時,才會因為生活、工作而茫然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慢下來認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我們的父母心裏其實非常清楚一段旅行好過一次培訓,一本好書勝過一套試卷,一次促膝長談重於一夜挑燈苦戰。
其實成長永遠是一件不可急於求成的事情。當我們對孩子的成績患得患失的時候,引導孩子整理知識,係統分析或許遠勝於空洞的鼓勵或責備;當我們忙著催促孩子完成作業的時候,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賞罰分明,或許更能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當我們周末呆在家裏苦了自己也累了孩子的時候,或許一次爬山更能換回一家人大好的心情。
放慢孩子成長的節奏,才是對生命的尊重。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的教育隻會讓孩子在拘謹的狹小空間裏迷失自我。
親愛的父母們,成長的生命需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過程中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樂與苦,喜與悲。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能成為孩子的替代者。
優秀的父母隻會營造環境,提供契機;成功的父母隻會在漫長的歲月中享受養育孩子的快樂,因為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美的禮物,也是父母生命中最持久的陪伴者。當你放慢腳步,平複等待的焦急,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思考孩子的教育和人生。因為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喚醒和鼓舞。
南開的教育從未否定學業和成績的作用,南開的教育還強調不斷喚醒孩子自律、自覺、自省,激發他們潛藏的能力、誌趣、愛好,用“無用”的閱讀、思考、交流來充實更加厚重的人生。
當他們走出南開以後,不會因為生活的艱辛而失去創造的靈感,不會因為大學的自由而變得鬆散怠惰;也不會因為心中的迷茫而失去信念。他們知道一個理想的實現需要漫長的過程,靜靜等待,一段芳華的潤育需破繭成蝶的生命周期。
父母養育孩子,不正是在等待、守護一朵花的盛開麼?不管他們是迎春而笑,淩寒而開或是含苞待放,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慢慢的嗬護、靜靜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