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並不是因為身心疲憊而導致的上當受騙。曹操的這個錯誤判斷,其根源在於“錯覺相關”。
所謂“錯覺相關”,就是指人們非常善於在本來毫無聯係的事情之間建立聯係。而這種聯係貌似還經得起邏輯推理。1969年,查普曼做了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他要求32位心理醫生使用羅夏墨跡測驗來診斷男同性戀者(當時,同性戀普遍被認為是心理疾病的一種,此一觀點現在已經被否定)。
羅夏墨跡測驗是最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測驗,由10張經過精心製作的墨跡圖構成。其中7張為水墨墨跡圖(5張為黑白墨跡圖,2張在黑白墨跡圖上附有紅色墨跡),3張為彩色墨跡圖。這些圖片在被試者麵前以特定的次序出現。主試者簡單詢問被試者:“這看上去像什麼?”、“這可能是什麼?”、“這使你想到什麼?”,以誘導出被試者的生活經驗、情感、個性傾向等心聲。被試者在不知不覺中便會暴露自己的真實心理,因為他在講述圖片上的故事時,已經把自己的心態投射入情境之中了。
這些心理醫生觀察了大量的測驗結果,認為相對於其他男性而言,男同性戀者更加傾向於將墨跡解釋為:1、臀部或肛門,2、生殖器,3、女性打扮,4、性別模糊的體態,5、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征的體態。
事實上,這些反應與同性戀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係。查普曼據此認為,絕大多數的心理醫生是基於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而形成了這一種“相關錯覺”。
最能形象說明“錯覺相關”的例子就是“守株待兔”。
回到曹操的話題。
曹操本就多疑,蔡瑁張允二人不戰而降,曹操對他們的忠誠品格早就打上了問號。相反的例子可以參看關羽。關羽投降前後的舉動,充分表現了他的忠義之心。這樣的人,曹操才是不會懷疑的。
曹操連勝劉備劉表,對於戰勝東吳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卻首戰告負。這本是一個隨機事件,這一次的勝負也不能決定整個戰役的結果。但卻讓曹操覺得蔡張沒有盡力。這背後自然存在疑點。
再加上蔣幹偷回的密信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蔣幹為了邀功,必然添油加醋描繪自己此行的艱辛與不易。而且蔣幹頗善於運用“自信的表達方式”來強化自己的說服力。他此前正是憑藉這一招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在慣性的錨定下,曹操顯然是傾向於聽信蔣幹的密報的。
當曹操把這幾個因素貫穿起來,很容易就把不忠誠這個特質和蔡張二人聯係起來,從而得出了符合邏輯的結論:蔡張確實是在和周瑜勾結。
而蔡張二人在曹操的質問下,表現慌張,更加驗證了曹操的判斷。
另外,當時帳內沒有其他的謀士在場,不能為曹操提供第三方的客觀意見。倉促之間,蔡張的人頭已經落地,再也無可挽回。蔡張人頭剛落地,曹操就醒悟了過來。但是出於維護麵子(自身行為的前後一致性)的需要,曹操還是不會認錯的。麵對下屬的疑問,曹操隻是說:“這兩人怠慢軍法,遷延日久,故而斬之。”
曹操隻好任命毛玠、於禁為水軍都督,替代蔡張。
消息傳來,周瑜大喜。他一手策劃的“蔣幹盜書”,成功誘騙曹操自毀長城,斬了蔡張二人,對戰爭的未來走向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人都是有炫耀心理的,尤其是那些在自尊心上受到過極大壓抑的人,一旦功成名後,必然要“衣錦還鄉”,像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曾經蔑視過自己,曾經打擊過自己的人昭告。所以,蘇秦掌了六國相印後,要回家羞辱一番惡嫂;劉邦稱帝後,要戲問老爹自己和二哥的產業到底誰都更大。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就是“人人高於平均水平”的傾向性。具體到某一個個體,就是:我肯定高於平均水平。進而擴延至我是天下第一。
周瑜也是如此。他一路少年得誌,春風得意。但近來卻接連被諸葛亮挫敗,甚至是戲耍。周瑜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現在,周瑜終於有一個好機會可以好好炫示一番了。這也是周瑜沉不住氣的一種表現。性格決定命運,正是這一點,最終導致了周瑜的悲慘命運。
周瑜找來魯肅,讓他去探聽諸葛亮的動靜。如果諸葛亮對此妙計一無所知,識看不破,就足可證明自己還是高他一籌的。
魯肅領命,來找諸葛亮。諸葛亮開口就是一句:“恭喜都督啊!”
魯肅一驚,忙問“何喜之有?”。諸葛亮說:“周郎派你來探聽我知不知道的,就是這件喜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