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抵賴的訣竅(1 / 2)

周瑜氣傷箭瘡,半響方醒。周瑜的生氣在於,諸葛亮再一次借助東吳之力謀得了領地利益。所以,周瑜醒過來的第一句話就是:“不殺了諸葛村夫,難解我胸中怨氣。”這實在不是周瑜心胸狹窄,換了任何人,受了這樣的愚弄與打擊,都是要反擊報複的。

但是,魯肅攔住了他。說實話,魯肅是東吳第一個,很可能也是唯一一個不願意看到孫劉交兵的人。因為事情最初就是由他引發的。如果不是他主動將諸葛亮帶到江東,一切的恩怨得失就不會以這樣的方式展開,而最重要的,也就和魯肅沒有任何瓜葛,足可以置身事外了。但現在魯肅既然牽涉其中,出於維護自身行為的一貫正確的需要(這是一致性的內在需求),魯肅自然要在維護國家的大立場的間隙維護一下自己的小立場了。

魯肅的理由是,去找劉備說理。這也符合周瑜行事一貫追求“光明正大”的特性。於是,兩人決定,先找劉備說理,說不通,再動兵不遲。

魯肅來到荊州,看見旌旗整列,軍容嚴肅,不由暗暗歎息。

賓主相見,魯肅先發製人,說:“此前曹操率百萬大軍前來,名為下江南,實際是要來擒拿皇叔的。現在我江東廢了錢糧無數,折了人馬無數,幸得殺退曹操,救了皇叔。曹操所占之荊襄九州,理當歸我東吳所有。而今皇叔使用詭計,將荊州、襄陽、南郡奪取。到底是什麼道理?下官愚鈍,請皇叔給我一個說法!”

魯肅的這番話,隱含著三層意思,屬於說服的精品。

第一,魯肅開口一個皇叔,閉口一個皇叔,卻隻字不提諸葛亮,實在不是出於尊重劉備的目的。而是因為,說服是要選準對象的。劉備有“仁義道德”的標簽約束,而諸葛亮是沒有的。同樣的一番話,可以對劉備起作用,卻不能對諸葛亮起作用。所以,魯肅隻對劉備下手。

第二,魯肅懂得“施惠求報”的互惠原理。他將曹操下江南的目的說成是前來擒拿劉備。而東吳費了錢糧人馬,救了劉備,是給劉備的一個天大的恩惠。那麼,劉備就應該知恩圖報。如果劉備無以為報,那麼,東吳攻取荊襄九州,劉備至少不應該插手。

第三,你劉備不但不回報東吳,反而利用詭計,襲取了荊襄。這種行為和你一貫標榜的仁義道德實在是背道而馳了。但我也不直接挑明,我隻是弱弱地問上一句,請你給我一個說法。

魯肅這一套“綿裏藏針”的說法,其實勝過千軍萬馬。那麼,劉備該如何應對呢?

劉備雖然以機變出名,但卻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劉備的機變能力還是有的。他用目光看看諸葛亮,把皮球踢給了諸葛亮。

魯肅之所以口口聲聲,言必稱“皇叔”,就是料定劉備沒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一旦問題被轉向了諸葛亮,難題也就成其為難題了。

諸葛亮立即接口說:“子敬你是高明之士,怎麼會說出這種話來?”

諸葛亮的做法是典型的“無理攪三分”。當你在說服談判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境地的時候,記得在展開自己的觀點之前,一定試試要“無理攪三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否定了對方的觀點再說。

諸葛亮繼續說:“荊襄九州,又不是東吳的土地,而是劉表的地盤。現在劉表雖亡,兒子猶在。我主公是劉表之弟,以叔父的身份輔佐劉表的兒子,有什麼不可以呢?”

諸葛亮是不會按照魯肅預先設定的互惠的軌道來應對的。就這一點而言,無論如何,劉備方是站不住腳的。所以,諸葛亮另辟戰場,從荊襄歸屬的合法性上來做文章。

但其實,諸葛亮這樣做也是立不住腳的。劉表已經將荊襄傳給兒子劉琮,劉琮向曹操納降。經過這兩次流轉,荊襄此刻的所有權應該是曹操的。既然是曹操的,東吳破曹出了大力,取了荊襄,又有何妨?

但可惜的是,魯肅強於深思熟慮,卻弱於臨場應變。他沒有想到這一點,就隻能在諸葛亮設定的框架下應對。

魯肅說:“如果公子劉琦占住,那當然是沒問題的。可是,現在劉琦何在呢?”

諸葛亮說:“公子就在這裏,子敬如要相見,我就請他過來。”

其實,不管魯肅想不想見,諸葛亮都要讓他見到劉琦的。因為,隻有讓魯肅見到了劉琦,魯肅才會安心而去。

諸葛亮吩咐左右,請劉琦出來相見。過不多時,隻見兩個從人架著劉琦出來,劉琦麵色羸瘦,氣喘籲籲。魯肅見了大驚。等劉琦告退後,魯肅默然良久。這是因為劉琦正當盛年,卻是一副垂死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