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鐵鏈拴不住大象(1 / 2)

周瑜身體初愈,當即調兵遣將,派甘寧為第一隊先鋒,自己與徐盛丁奉為第二隊,淩統呂蒙為後隊,率領水陸精兵五萬,迤邐往荊州進發。

軍至夏口,糜竺已奉孔明將令,前來遠迎。

糜竺對周瑜說:“我家主公已經備好錢糧,陸續就會起運。”周瑜問:“皇叔何在?”糜竺說:“我家主公在荊州城外設宴,等候都督。”

周瑜眼見大功即將告成,故意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說:“今天是為了你家的事情出征,勞軍的事可不能輕慢了。”糜竺虛晃一槍後,諾諾而去。

周瑜軍行至公安,看看江麵上沒有一隻軍船,也沒有一個人前來迎接。過了一會,前哨探馬回報說,荊州城上插了兩麵白棋,卻看不見一個人影。

周瑜吩咐船隻靠岸,上岸而行,帶領諸將及親隨等直奔荊州城下。

實際上,這麼異常的景象應該讓周瑜警醒了。但周瑜多次敗於諸葛亮之手,好容易“構想”出一個可以擊敗諸葛亮的策略,他內心強烈的動機和預期,讓他產生了“選擇性知覺”。

所謂“選擇性知覺”是指,人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認知並不是客觀、全麵的,而是會有選擇地看到那些符合自已的動機與預期的那一部分,而會對不符合的那一部分視而不見。

也就是說,周瑜隻願意看見自己的“假途伐虢”計策按照自己的預想而順利進行,卻根本不能接受計策實際上已經被孔明識破的現實。

所以,盡管跡象極其反常,周瑜還是一往無前地來到荊州城下。

周瑜命手下叫城,忽聽城上一聲梆子響,兩麵白旗倒下,兩麵紅旗升起,城牆沿軍士豎舉刀槍,趙雲站在敵樓上對周瑜發問:“都督此行,到底為何而來?”

周瑜說:“我替你們去攻打西川,還多問什麼?”

趙雲哈哈一笑,說:“諸葛軍師早已知道都督的‘假途伐虢’之計了,都督還是速速請回吧!”

周瑜大怒,正待發作,探馬飛速來報,關羽已從江陵殺來,張飛從秭歸殺來,黃忠從公安殺來,魏延從孱陵小路殺來。四路不知多少兵馬,洶湧而來,大聲呐喊要活捉周瑜。

周瑜知道,自己還是輸給了諸葛亮,大叫一聲,箭瘡崩裂,墜於馬下。手下急忙將他救起,送到船上。又有探馬來報說,劉備諸葛亮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周瑜更是怒上加怒。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難免會失去理智。周瑜心中的這口惡氣實在找不到發泄的地方,他竟然做出了一定要攻取西川的決定。本來,攻取西川隻是他的一個借口,但現在卻真的成了他的目的了。但也許隻有這樣,才能證明周瑜絕非無用之輩。所以,周瑜強忍病痛,準備從水陸向西川進發。

但諸葛亮早已命劉封關平扼住水路,攔住了周瑜的去路。這當然更添周瑜的怒氣,但還不足以氣死周瑜。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一封信。這是諸葛亮寫給周瑜的信。

信中寫道:“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今勞師遠征,轉運萬裏,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曹操失利於赤壁,誌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

這封信的文字其實平淡無奇,並無發人深省之見。信中對整個戰略局勢的分析,周瑜早已知曉,哪裏用得著諸葛亮提醒?但這封信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被送到周瑜手中,卻直接送掉了周瑜的性命。因為這封信是在周瑜連續遭受重大打擊後,徹底將周瑜的行動定性為喪失理智之舉。平淡、誠懇、推心置腹的語氣從一個苦苦相逼、不肯饒過分毫的對手口中說出,反而成了直插心靈的尖刀,具有極大的居高臨下的嘲諷之意。

這封信徹底堵死了周瑜最後一線生的希望。周瑜看完,長歎了一聲,反而從暴怒中一下子出離,變得異常平靜。他吩咐手下,取來紙筆,給孫權寫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