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對手與助手的辯證法(1 / 2)

這個人正是和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先生龐統。龐統作勢要殺諸葛亮,其實不過是和他開一個玩笑。但跟著後麵送別的魯肅遠遠看見,以為龐統是玩真的,急忙趕將過來勸阻。

魯肅對龐統說:“諸葛先生以禮至此,不可害之。”

在龐統點破了諸葛亮的真實麵目後,魯肅還是極力袒護諸葛亮,這足以說明,剛才諸葛亮的這一通痛苦之威力無雙,甚至勝過了以“擅哭”著稱的劉備。

龐統扔掉寶劍,大笑道:“我不是和諸葛兄開個玩笑罷了。”當下,三人言談甚歡。

龐統為什麼要來找諸葛亮,並和他開這個玩笑呢?

實際上,龐統在東吳待得並不是很愉快。赤壁之戰中,他誘使曹操中計,將大小戰船連在一起,為火燒赤壁立了大功。但赤壁大勝後,周瑜滿腦子想著如何與劉備分割戰禮品,並與諸葛亮鬥智,根本沒顧上論功行賞。現在周瑜死了,龐統不知道孫權有沒有可能重用自己。像龐統這樣的名士,肯定是不安於賦閑的。他也需要一個好的平台來施展平生所學。正好諸葛亮來吊孝,龐統也想趁機探探諸葛亮的口風。

龐統想探諸葛亮的口風,殊不知諸葛亮這次就是為他而來的。要不是為了龐統,他為什麼非得甘冒其險來東吳吊孝呢?

諸葛亮深知,龐統是一個極有才幹的人。水鏡先生司馬徽將他與自己相提並論,絕不是空穴來風,毫無根據的。龐統此刻在東吳,如果孫權在周瑜死後重用龐統,那麼自己就將平添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龐統比周瑜可難對付多了。所以,諸葛亮放心不下,必須親自到江東來探探龐統的底。即便是龐統不到江邊攔截諸葛亮,諸葛亮也會想方設法見他的。

但既然龐統主動來見諸葛,就等於是失了主動,落了下風。可見,在這一點上,龐統和諸葛亮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龐統最好的做法,應該是運用“不情願買家策略”,找個地方隱居起來,讓諸葛亮很難找到他,讓諸葛亮寢食難安。隻有這樣,龐統才能自高身價。

三人相談,龐統獨自送諸葛亮到船上,互訴衷腸。諸葛亮對龐統說:“我料定孫權不會重用你的。你如果待得不如意,可以來荊州,和我一起扶助劉備。劉備這個人寬厚仁德,決不會辜負你平生所學的。”並給龐統留了一封推薦信。

諸葛亮這番話一說出來,就決定了龐統的命運。龐統必然因此而不被孫權重要,也必然因此而要到荊州來投靠劉備。這是因為,這番話在龐統心理製造了一種叫做“相對剝奪”的認知感覺。

人生活在社會上,難免會將自己的境況與他人進行比較。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就是指每個個體在缺乏客觀標準的情況下,會把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

社會比較分為兩種。一種是向下社會比較,一種是向上社會比較。顧名思義,向下社會比較是以不如自己者來作為比較的基本尺度的,這樣當然會增加個體的自我滿足感和自信讀。相反,向上社會比較則是以超過自己者來作為比較的基本尺度。這樣就會給個體帶來一種“相對剝奪”的感覺。所謂“相對剝奪”,就是指個體的境況其實並未發生變化,但卻因為選擇了較高的衡量標準而讓個體顯得境況更差了。

社會比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某一個群體內部的個體並不會停滯不動,一直保持現有的境況。其中某些個體會由於幸運或奮鬥的原因,超越原有的境況。那麼,當群體中的同伴以這樣的表現突出的個體為衡量尺度的話,“相對剝奪”立即就會顯現出來,心態立即就會失衡。

龐統和諸葛亮在沒出山前,一起遊學,相互間的能力水平都在伯仲之間。外部權威人士對他們的評價也是如此。所以,這兩人可以說本來是屬於同一個群體的。但現在諸葛亮已經發達了,不但成為了劉備的軍師,而且在赤壁之戰後漁利甚厚,讓劉備實力大增,足可鼎足三分。而反觀龐統,至今還是一個身份不明的人,寄居江東,根本看不到前途。兩者的反差之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龐統看到諸葛亮意氣風發的樣子,當然是心理不平衡的。他很難接受這個原本和自己起點相同的朋友,在事業發展上遙遙領先於自己的現實。心高氣傲的龐統要想在這種社會比較中獲勝,並獲得心理上的快感,唯有取得比諸葛亮更顯赫的位置及更輝煌的業績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