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率領哀兵,瘋狂出擊,節節勝利。孫權被打得鬼哭狼嚎,心膽俱裂。孫權見劉備氣勢洶洶,勢不可擋,骨頭當即發軟,連忙獻上範疆張達二人,請求講和。劉備照單全收,剮了範張二人,祭奠張飛後,毫不手軟,絕不講和,繼續發起攻擊。孫權又主動派使者前來,要獻上荊州,並奉還夫人,兩家再結秦晉之好。劉備還是不允,隻是要殺了孫權為兄弟報仇。
孫權叫苦不迭。早知道劉備的反應會如此強烈,如此堅定,那麼當初就絕不該殺了關羽!
以色列政府對與恐怖分子談判有一項原則。那就是:絕不和恐怖分子談判。這項原則的目的就是用來恐嚇阻止慣於劫持人質的恐怖分子,防止他們進行政治或經濟上的勒索。這項原則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恐怖分子是否知道並且相信以色列政府不會就人質問題和他們展開任何談判。如果這項原則是鐵板一塊,恐怖分子反而就不會來劫持以色列人質了。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不能從劫持人質中得到絲毫好處。
而以色列政府為了樹立起絕不與恐怖分子談判的名聲,也付出了極大的先期代價。在起初的幾起人質危機中,政府不顧歹徒的威脅,也不顧人質家屬的求懇,以犧牲人質的生命來立威示信。一旦這樣的名聲建立起來後,恐怖分子知道絕對無利可圖,也就不會再采用劫持人質的做法了。
回到劉備的話題。劉備這一次為兄弟複仇表現出的決絕,是前所未見的。人們根本不可能相信一貫軟弱低調的劉備會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孫權知道自己錯了,但他已經沒有機會改正了。是啊,如果劉備能夠早一點表現出自己的血性就好了。這樣,天下人必會投鼠忌器,擔心他的瘋狂報複。
劉備節節勝利,孫權求和不得,隻好再次任用陸遜,拚死一搏。時值炎夏,炎熱無比,劉備卻將營寨相連,縱橫七百餘裏。陸遜瞅準機會,火燒連營。劉備就此大敗,就像當年曹操在赤壁一樣,全部人馬傷亡殆盡。
劉備狼狽逃至白帝城,自覺慚愧,無臉撤回成都,就在白帝城駐紮。
劉備急怒交迸,不由身染重病。劉備自知無免,命人到成都請來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星夜趕來,交代後事。
劉備對諸葛亮說:“我自從得了丞相,成就了帝業。今日病已危篤,不得不請丞相來交托大事啊。”說完,淚流滿麵。諸葛亮也是涕淚橫流。在這個告別的時刻,這兩人攜手開天辟地的英雄,怎麼能不心潮澎湃呢?
劉備看了看旁邊,看到了馬良的弟弟馬謖。劉備吩咐所有的人都退出去,然後問諸葛亮:“丞相你看馬謖這個人的才能如何?”
注意,這絕不是平時無事時的閑聊,而是劉備臨終前的極其寶貴而短暫的時光。劉備此問,給諸葛亮的第一感覺就是劉備可能要重用馬謖。
諸葛亮對馬謖的印象並不壞,所以就順著劉備的意思說:“這個人也可以算是當世的英雄了吧。”
劉備卻搖了搖頭說:“我不這樣認為啊。我看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你一定要牢記啊。”
諸葛亮覺得挺意外,但既然劉備如此說了,這件事就目前而言,不過是細枝末節。所以諸葛亮也沒有太在意。這也導致了一種被稱之為“睡眠者效應”的心理認知現象發生在諸葛亮身上。我們將在後麵詳述。
劉備說完,又吩咐將諸臣召入,取來紙筆,寫好遺詔,遞給諸葛亮,說:“我本想和諸位一起,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與諸位中道而別了啊。”說完,不勝傷感。
劉備又對諸葛亮說:“煩勞丞相將詔書交給劉禪,你可要教導他好自為之啊。”
諸葛亮拜伏於地,痛哭流涕地說:“臣等一定效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至此,劉備的後事已經交代好了。但劉備請諸葛亮起來,一手掩淚,一手拉住諸葛亮的手,說:“我今天就要死了。但還有一句心腹之語,說給丞相您聽啊。”
諸葛亮說:“願陛下勿隱,臣當拱聽。”
劉備哭著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大事。如果劉禪可以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才,你可以自立為成都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