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回到成都來見劉禪。
諸葛亮直截了當地問:“老臣我出了祁山,正要攻取長安。忽然被陛下召回,到底是有什麼大事呢?”
諸葛亮的這句話表露出了典型的反事實思維。反事實思維就是對過去已經發生了的事件,在事後再來做出相反的判斷與決策的一種心理模擬。反事實思維通常是在頭腦中對已經發生了的事件進行否定,然後模擬想象原本可能發生但現實並未發生的心理活動。比如,奧運會的銅牌選手的幸福感要比銀牌選手更強一些。因為銀牌選手會覺得如果自己之前在努力一點,或者運氣再好一點,就能獲得金牌了。而銅牌選手則會覺得如果自己之前稍有鬆懈,或者運氣稍差一點,可能就得不到銅牌了。銀牌選手和銅牌選手表現出的正是兩個不同方向的反事實思維。這也正是人們後悔感或幸運感的來源。
諸葛亮對劉禪說自己出了祁山,正要攻取長安,仿佛長安唾手可得。而事實上,勝負尚未可知。但在諸葛亮事後的心理模擬中,這次被劉禪下詔阻止的出兵顯然應該取得更好的成果。
劉禪知道諸葛亮這是在興師問罪了,不敢明言,隻好推說:“我久沒有見丞相之麵了,心裏非常想念,故而把你叫回來了。並沒有其他的事情。”
諸葛亮絲毫沒有給劉禪留情麵,直接反駁了他的話:“這肯定不是陛下的本意。一定是有亂臣賊子說臣有篡逆之心,讓陛下生疑了。”
劉禪一直畏懼諸葛亮,見他毫不客氣,更加不敢多辯,訥訥無語。諸葛亮還不放過,責問道:“如果朝內有奸邪之人,我怎麼能安心在外討賊呢?”
劉禪受逼不過,隻好說:“都是宦官讓我把你叫回來的。今天我才知道,是我弄錯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劉禪已經認錯,但諸葛亮決不肯放過向劉禪進讒言的人。他把宦官找來,一一詢問,這才知道原來是苟安作怪。諸葛亮急忙下令追捕苟安,但苟安早已遠投魏國去了。諸葛亮隻能將給劉禪出主意的那個宦官一殺了之,其他有牽涉的宦官全部趕出宮中。
劉禪絲毫不敢有任何意見。
諸葛亮回過頭來,又把蔣琬費禕等狠狠痛責一頓。“奸臣在天子麵前害我,你們怎麼不為我說話呢?”當初重用你們,讓你們留守,就是讓你們給我管好後方的,怎麼會搞出這麼大的亂子?!
蔣費二人連連請罪,隻說自己實在不知,辜負了丞相信任。
說實話,諸葛亮回來之後的這番作為,確實有點過分了,難免還是給人留下是非之源。
也許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敢如此直接斥問皇帝劉禪,是因為他問心無愧,理直因而氣壯。但反觀此前司馬懿被誣造反,他同樣理直,卻氣不壯,反而是惶恐不可終日,哪裏敢去質問曹睿?
這隻能說明,諸葛亮才是蜀漢的真正掌控者。看來,劉備當年的擔心,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
諸葛亮快刀斬亂麻,處理好後宮之事後,再度去往漢中,準備下一次出征。
此時,士兵們針對諸葛亮屢屢出兵的議論和怨言已經開始出現。楊儀建議說:“不如將二十萬大軍分為兩班,以三個月為期,實行輪換。”
這楊儀倒是聰明,現代企業管理製度中的工人輪班製最早在英國的工業革命中出現。楊儀的這項建議超前了一千三百年。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前來進犯,料定諸葛亮是想趁隴西麥熟之際,搶收軍糧,就相應做了防範。
諸葛亮卻令人推出四輛一模一樣的四輪小車來。每一輛車,配備二十四人,全部身穿黑衣,光著腳丫,披頭散發,仗劍作法,推動小車前行。小車四周,高舉七星皂幡。諸葛亮又令薑維、魏延、馬岱等三人各引一千兵馬護車,另有五百人在車旁擂鼓助威,分成三路而去。
諸葛亮自己卻坐了另一輛小車,裝備設施全部一樣,又叫關興扮作天蓬元帥的模樣,手持七星皂幡,在諸葛亮的車前步行。
這正是諸葛亮最為善用的“光暈效應”,種種道具,似神非神,似鬼非鬼。司馬懿派出的探馬驚疑不定,急報司馬懿。司馬懿親自前來探看,隻見諸葛亮簪冠鶴氅,手搖羽扇,端坐於四輪車上;左右二十四人,披發仗劍;前麵一人,手執皂幡,隱隱似天神一般。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這是在裝神弄鬼,急派二千人馬去捉拿諸葛亮。魏兵急追,諸葛亮掉頭緩行,忽地不見。魏兵停止追趕,諸葛亮卻又掉轉回來。連番幾次,魏兵更加驚疑。而薑維、魏延、馬岱另推三輛小車,也扮出諸葛亮的形象,從不同方向出現,令魏兵心神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