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止損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一課(2 / 2)

當一個人感覺與你的資格不夠匹配的時候,即使表麵表現得再謙謙有禮,他的內心對你也難免有所輕視。除非你利用自身的優勢扭轉這個局麵,你懂他不懂的東西,否則他不會把你放在心上,你就會處處被動,還會影響合作效果。

每個人都會經曆一段青澀的成長時期,每個人都會有一段沒有被人看重的日子。那麼,如果當你知道自身不夠強大,卻想拚一次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至少應該注意的是,把自己的時間搭上去會收獲一些經驗,但是盡量不要附加過多的硬性條件,陪自己去賭。

就像我的那位朋友,當年想要與這個有名氣的人合作來讓自己建立業績,對方其實會馬上捕捉到他的這個情緒,對方也會看出朋友的意圖,會衡量其中的利弊。

誰都不能保證這件事情裏一定沒有機會,但他當年唯一不該讓步的是給對方預付款。姿態可以放低(因為資曆不夠,高姿態更是暴露出一種自卑),硬性條件卻不可以放低。如果實在沒有能力說服對方放棄預付款,就應該在預付款這個項目上加上一個條件。也就是說把合作往前再推動一步的時候,當對方有了一定實質性的行動之後,再給預付款,來減少自己的壓力。

突破一致性,別被自己牽著走

在日常的交往中,有沒有一類人,你開始的時候特別願意與他相處,後來發現兩個人相差太遠,價值觀完全不同?價值觀不同的人也可以成為朋友,但如果他的價值觀太負麵,就會讓你感覺很不舒服。

遇到這種人,你是繼續保持聯係,還是疏遠呢?

人都是渴望保持一致性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逛超市時,你沒有認真看價簽就買了一樣東西。到結賬的時候,你發現這件貨物的價格遠遠超出了你預期的消費計劃,你是馬上說不要了,還是想一想,說服自己買下來?很多人一定是在價格還能承受的範圍內,寧願說服自己買下來,也不輕易說“我不要了”。

就這樣,你的購物車上多了一樣計劃外的東西。

可見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是渴望保持一致性的,也正如上文所舉的例子中那樣,人們懼怕對自己的否定。

但是,在選擇交往的人的時候,卻不能太包容,朋友是要與你分享生命的人,你不能因為可以忍受,而把這個人留在自己身邊。

如果你說,今天看的電影真棒,他說,有什麼好看的;你說你看了本好書,寫得很有道理,他說一切都是假的;你說這家餐廳很不錯,他說可是價格太不劃算……

這樣的人無形中會給你添加很多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不要以為你不需要任何力量來消耗這些負能量。有時候,本來一件很順利的事情,你突然就感覺有些心煩不想做了,那很有可能是因為你上午的時候本來像一簇小火苗一樣有生命力,但是中午被人澆滅了,而產生了不好的情緒。

遠離負麵的人,對於一段關係來說,既然你敢“拿起”,就要敢於“放下”。

一句話回味

想贏,就別怕輸。把認輸的事情當作日後的談資,一個有成就的人,不會因為吹噓自己過去如何了得而贏得人心。相反,他說的“哥也被騙過”、“哥也幹過傻事”會被人們深深地記住。